曲子进入第二主题,自22小节开始,是三组模仿小钟之声的模进。
这也是为什么《钟声》又叫《铃声》或《泉水》的原因。
在这一主题之中呈现的,并非是如同洪钟一般巨大的轰鸣声,反而如同少女脚踝上用红绳系上的铜铃出的清脆响声。
娇俏且活泼。
说起来如此轻盈,但实际上这段里用处了极其复杂的演奏技巧,对演奏者的演奏水平要求极高!
跳音、双手大跳、八度和弦、左手琶音、右手双音、踏板和触键的感情留白等等等等。
单独一样拿出来并不值得炫耀,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也并非困难,难就难在将这些音符压缩在短短十数个小节之中,并演绎的非常完美,才是难如登天一般!
三组铃声不断向上三度模进,把乐曲推向一个小高潮之后。
左右手的相互交替演奏,右手双音的向下模进,清脆到无可附加的音符,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间挂满小钟的密室。
稍微一触碰,就会有无尽的连锁反应炸裂开来,逼真的铃铛声叮咚作响。
再看向沈武寰的双手,连续不断的大跳动作显得轻柔唯美,音符的质感连贯且清晰,如同一幅经过无数雕琢的画作,即便只看她的动作也值回票价了。
有一些演奏者不禁大叹道:“这得多高的技巧才能够完成到这种水平啊!”
事实上作为整曲目的第二主题,这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右手的主题旋律由富有余韵的八分音符转化为了短小的十六分音符。
活泼的调音加上左手短促的滑音,把这种轻快的氛围塑造的格外和谐。
到了这里,旋律手再无左右之分,反而是由两手共同分担。
而同时在这里也出现了两的应答和对比,这同样也是沈武寰带给这个世界的礼物!
应答在大跳和重音构成的伏声部之中得以清晰可见。
F、重升F、升g这三个音被弹的格外突出,就像是强调人们一定要注意这里一般。
声部与声部之间的承接关系,更是犹如两个朋友在互相打趣。
而随着交谈渐入佳境,越到后面情绪越高涨。
这种渐强之感在最终经过句之时,虽然仍然相当明显,却意外的有节制,创造出了有如“水波一漾又渐入宁静”的意境。
其艺术性在这一刻也得到了展,更是让所有人为之一怵。
在音乐之中有节制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思?
恐怕没有人说的清楚。
但就是这种自然而然产生的感觉才是最让人害怕的!
沈武寰用她高的音乐处理手法,给所有人上了一场教科一般的专业词汇名词解释课程。
无需任何的言语,只要弹奏一遍即可。
这就好比传说之中的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一般。
已经有不少的观众额头流下了汗水。
这哪是演奏啊,这明明就是在上课啊!沈教授真的不亏她大学教授的名号啊!
而接下来的数个主题变奏更是让人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