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了,周瑜往回走了不到半个时辰,心里又有了想法。就算鲁肃真的在家,他又能怎么样呢?难道真的要强迫鲁肃为伯符效力吗?或者是鲁肃不愿意,就干脆把鲁肃杀了?
他觉得自己做不到强迫或杀了鲁肃。唉!他想了一下,也只能就这么算了,他再次调头,往寿春而去。
回到寿春时,孙策看到周瑜孤身一人,连忙问:“公瑾,鲁子敬呢?”
周瑜摇了摇头:“鲁子敬的母亲病了,似乎有些不妙,恐怕来不了。”他不想把实情告诉孙策,就编了个理由。如果孙策知道鲁肃不愿意,心中必会生气,从而视鲁肃为敌人。
“无妨,若他母亲病好了,让他过来,如他母亲病危……恐怕又是三年……”孙策突然觉得在周瑜面前这么说,似乎有些不恰当,又连忙改变话题。
“对了,我派人查探了一下,刘鑫果然出兵占据了汝南,如今驻守在阜阳,兵力一万左右,且都是骑兵。看来,被公瑾猜中了。”
“嗯!”预料中事,周瑜也不纠结:“那我们大军什么时候能出发?”
“若是现在出发,恐怕正遂了曹操的心意,不如再等半个月再说。”
虽然在时间上忽悠了董昭,但孙策可不这么认为,他只要出兵就已经是履行承诺。至于时间,当然是选择对他最有利的时间,而不是对曹操最有利的时间。
又过了三天时间,孙策收到了一个震惊的消息,是从吴县传来的。刘鑫派两万大军驻守广陵郡广陵城,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对付孙策。
“公瑾,这驻守于广陵的兵力,恐怕就是刘鑫的水军了,就是不知道他的船只在哪?若也是在广陵城的江岸,那我军不得不谨慎了。”
“伯符说得对,这表明刘鑫的水军船只能自由进入长江和淮水,这倒也没什么,问题是,长江和淮水之间的大海可有数百里远,若其水军也能航行,表示其船只性能不下于我军水军。”
周瑜只说到船只性能,其意无非是说刘鑫的船好,未必是水军精锐。他一向认为自己训练的水军是天下无敌的,自然不愿意承认刘鑫的水军精锐,更何况双方还没交过手。
“如此一来,我们还该不该出兵北上?”
周瑜略微思考,便给出了个建议:“刘鑫屯兵于广陵,恐怕仍是以防范为主,不会主动攻打我军,是怕我军从吴郡攻打广陵。”
“吴郡是我军治所之地,有三万多军队,兵力雄厚,就算刘鑫有意攻打吴郡,亦不会得手。伯符大可放心。”
“至于谯城,我以为仍应继续进军,刘鑫实力太强大了,我军绝不能任由刘鑫击败曹操,否则日后我军必孤掌难鸣。”
刘鑫的水军出现在广陵,让周瑜意识到,刘鑫的实力远比他想象中要大。此时,他突然想到鲁肃了,莫非鲁肃投靠了刘鑫?
孙策也思考片刻,做了决定:“好,就依公瑾之言。”
周瑜的念头不过是一闪而过,很快就不再想鲁肃之事,而是全力做好出兵的准备。
……
弘农郡,函谷关,马腾率两万大军驻扎于此,坐看中原局势变化。
此时,马腾和马超正接见一个名叫傅干的人。傅干年仅二十岁出头,马腾却对其深为信任。
傅干是北地泥阳人,其父是汉阳太守傅燮,在凉州拥有极高的名誉。傅干本人也是自幼闻名于乡里,如今也得马腾和马超的尊敬。
“彦材,你乃我凉州才俊,为何不留在军中为我效力呢?”
“我久有游历天下的想法,然战乱时代,山贼横行,槐里侯送我至此,我亦十分感激。今日特来向槐里侯辞行。”
马腾想了想,又说:“彦材,我军中诸将,虽幼时读了些,但谋略均不及彦材,今日彦材向我请辞,想必内有隐情吧?莫非彦材看不上我这凉州之兵,觉得留在军中没有什么前程?”
傅干看到马腾直接说出来,略显尴尬,心想你还算有自知之明。
“槐里侯误会了,槐里侯深得凉州各诸侯及羌人的信任,集结众诸侯及羌兵,进入长安,来于此地,中原振动,声势大涨。”
“那彦材以为中原形势如何?”
“我乃一平庸之人,如何敢轻言当今局势?”
“我大军驻弘农,如今是进退两难,进则,刘鑫派一军驻于雒阳之地,挡我去路,其大将乃是张辽。张辽声名远播,乌丸、匈奴和鲜卑皆曾败于其下。”
“若是退兵,我大军行军至此,已是长途跋涉,却丝毫无所得,恐难向诸军将领及羌人交代呀!我亦心中不甘,既然彦材想走,我不欲阻拦,还请彦材临走前,为我指点一二。”
傅干听了马腾的话,明白他不想点什么,马腾肯定不放他走。于是他想了想,给出了一个答案:“古人说‘顺道者昌,逆德者亡’。司空虽奉迎天子,诛除暴乱,法纪严谨,但不治地方,穷兵黩武,导致治下日益贫瘠,已是逆德。”
“大将军背负王命,驱剿胡人,开疆拓土,又安抚百姓,治理民生,得其治下之民拥护,军队又精兵强将,则是顺道。是以,大将军能败司空于官渡。”
“大将军此次进军中原,天下大势可定,槐里侯坐拥凉州,偏安一隅,若与大将军想比,恐不及也!槐里侯此前助司空,与大将军为敌,已是个错误的选择。”
“大将与司空战于中原,恐不希望他人插手,槐里侯应尽快退兵于长安,以坐观天下形势。若驻兵于此,必会引起大将军猜忌,实乃大祸。”
傅干话中之意明显倾向于刘鑫,但又没有建言马腾投靠刘鑫,而是让其退兵长安,想必是因为他心中也有顾虑。
马腾听了傅干的话,陷入了思考之中。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来,向傅干行了个礼:“先生之言,让我茅塞顿开,今日,我亲自送先生出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