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53章 (1 / 2)

【可以这么说,先秦时候的儒家是真实的,是不虚伪的,而之后的儒家就变了味儿,这不是我故意诋毁,而是这种变味儿存在于方方面面。

比如我问大家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别说是读人了,大部分百姓都知道它的意思。

东汉的赵岐自信开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他可算作是第一个注释《孟子》的儒家子弟了,对这本的研究颇深,谁能厉害过他?

汉朝之后的所有人也都点了点头,全都认可这个观念。

【这句话原本的语句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如果这个后指的就是子孙后代的话,放在这句话里明显是说不通的。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

你们学习的时候是要学四五经的,不可能没学过这句话,在学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对此有过疑问吗?】

疑问是肯定有过的,脑子聪明的人肯定能听出来夫子一些解释中的漏洞,可就算听出来了,他们也不能指出来,因为这不是尊师重道的表现。

时间长了也就这么过去了,大家都汲汲营营的追求官位,谁还想着典籍本来的意思呢。

【那这句话的无后那怎么解释呢?

其实他的意思是,舜在没有告知自己父母的情况下就娶了妻子,没有做到身为后辈的本分,可在君子看来,舜的做法和告知没有什么区别。

这句话主要说的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首先舜的亲事是尧做主的,完全可以不经过父母这一关。

还有一点就是舜的父母就是不慈爱的典型,舜的母亲早逝,于是他便有了一个后娘。

俗话说,有了后娘你就有了后爹,从此舜成了他们家里的底层,一直受到他们全家的迫害。

从这两方面来说的话,舜娶妻子不告知父母,完全是能够理解的,君子都挑不出来错误。

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里面的后指的是作为后辈的本分,而不是后代。

之所以有了错误的意思,就是东汉时期的一个人对孟子的注释产生了偏差,这种偏差一直遗留了1000多年。】

赵岐不敢再发表意见,仔细想了想,也许真的是自己错了。

如果这个后指的是后代的意思的话,确实有些说不通。

这一句话不知道逼死或者逼散了多少夫妻,多少有情人,因为这一句话,只能天各一方郁郁终老。

原来到头来这句话的意思竟然是错的,并不是圣人的原因,而是后人的曲解。

陆游不由自主的落下泪来。

想当初,母亲看不惯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唐琬,就甩出了这么一句轻飘飘的话,硬生生分开了他们两人。

若早知道琬儿会抑郁而终,他绝不会在墙上写那一首《钗头凤》。

【这还只是其中的一句话,很多话都被后世之人曲解了意思。

比如父母在,不远游。

他们只说了前半句,但这句话还有后半句,那就是游必有方。

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

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一些人拍着大腿直叫唤,他们早些年也想闯一闯,但是最后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了。

当然也有这一句话的原因。

【还有,以德报怨。

其实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通俗来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别人对你好的时候,你也要对别人好。可是别人打了你的时候,你也应该打回去。

讲的是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他。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指的不是女子和小人一样,都不是好东西。

这里的女子代表的是恃宠者,只是一种比喻,指的并不是女人。】

很多人越听越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都遭受到了欺骗。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将这些圣贤的话语改的千疮百孔,真的是完全曲解了别人的意思。

没举例的时候,光听唐晓说,体会还没有这么大。

一举例,这真的是点了大家的怒火,实在是这些话都太有名了,有名到就算是不识字的人也能念叨出一两句来。

可大家理解的全都是错的,甚至因为一些错的东西还造成了一些悲剧,这真是把人气的牙痒痒。

【类似的话还有很多很多。】

【可以这么说,先秦时候的儒家是真实的,是不虚伪的,而之后的儒家就变了味儿,这不是我故意诋毁,而是这种变味儿存在于方方面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