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秘籍小说网>都市言情>我化身天幕剧透历史TXT> 第577章 刘娥之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77章 刘娥之功

李治意味深长地说:“这位章献皇后似乎很有野心啊,现在效仿东汉旧事,来日会不会效仿武周旧事呢?”

武皇后笑了,说道:“既然有武周旧事在这里摆着,宋朝君臣难道就不会防范一二了么?”

她之后,历朝历代对后妃会如何警惕,她早就料到了,只不过为了自己的事业,她没有闲心考虑别人该如何。

当大唐出了一位篡位的女帝,后世朝代必然会对后妃加以防范限制,比较极端的不就是明朝的殉葬制度?

赵匡胤说道:“只要不篡位,什么都好说。”

他已经不在乎刘娥怎么做了,只要不是要抢赵家的龙椅,一切都可以商量。

什么女主临朝,比这更危险的事都发生过了,他还怕什么太后?

赵恒惊出一身冷汗,无比庆幸自己最终还是相信了刘娥。

他虽然有些昏聩,但也不是毫无自知之明的人,正因为太有自知之明,才会疯狂弥补这些缺陷。

同样的,他还想起了自己那个儿子赵祯的做派,一个没什么脾气的仁君,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应付得了朝中大臣?

若是没有刘娥在后辅佐,光凭朝中忠臣们,未必能保护好赵祯。

女主篡权终究是小概率事件,权臣架空皇帝倒是比较常见。

他拍了拍刘娥的手,叹息道:“是我有眼无珠,信了小人挑拨,皇后莫怪。”

刘娥露出一个通情达理地笑容。

【抛开民间谣传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刘娥这个太后还是很称职,起码比赵恒这个皇帝称职。刘娥接手的大宋,是一个前途并不明朗的大宋,刘娥对大宋未来的影响,可以说是很重要的,而刘娥也没有辜负加诸于她身上的责任。赵恒在位时,为了粉饰太平、为自己增光添彩,便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天运动,使用人造的祥瑞为自己歌功颂德,大肆修建宫观,他沉浸在虚假的功业中无法自拔,为此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乾兴元年,刘娥执掌大权后,立即终止了天运动,并将所谓天都与赵恒一同下葬在,各地宫观的营造也被终止,这场让人啼笑皆非的天运动这才落下了帷幕。“天运动”,只是赵恒在遭遇挫败以后无力改变局面,于是麻痹自己的方法罢了,于国于民都没有任何的正面作用,刘娥做出这样的决定,无疑是明智的,她本来就未必赞同所谓的天,只不过从前碍于赵恒还活着,她不能反驳皇帝的意思,但结局总归是好的。】

赵恒神色一僵,笑容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慢慢爬上脸庞的红色。

没有人面对天幕如此鲜明的指责和嫌弃还能不动声色,尤其是他这样自尊心强烈的皇帝。

要不是为了脸面,为了掩盖澶渊之盟的失败,他何苦费力大搞祥瑞?

嬴政面露嫌弃,说道:“别的不说,只凭他敢去泰山封禅,便足以证明他的厚颜无耻了。”

李世民不爽地说:“他都能去泰山,我却去不了,实在不公平!”

但有时不去也是件好事,毕竟泰山已经脏了。

朱棣轻蔑地说:“泰山地位尊崇,可实际地位依旧与前来封禅的人有关。”

秦皇汉武去了,那泰山就是名副其实的五岳之首,值得帝王一去,可赵恒去了……这泰山不去也罢。

【党争是宋朝官场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士大夫们为了自身利益,拉帮结派,互相攻击,譬如神宗年间的新旧党争,仁宗年间的庆历党争,许多朝臣治国的水平不怎么样,搞阴谋诡计倒是一把好手。宋朝的不少名臣都曾经与党争有关系,比如王安石、苏轼、司马光和寇准等等。刘娥对朝中的这种乱象颇为忧心,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她对朝臣们说,皇亲国戚们有推恩,朝臣们的亲眷也没有,她让大臣们将自家亲眷的名字递上来,她要加恩这些人。】

【大臣们以为太后是要重用他们的亲友,屁颠屁颠地递上了名字,谁知刘娥将这些名字记下来贴在墙上,每当有人奏请封赏升迁之类的事情,刘娥便会仔细对比墙上的名字,若奏折中的名字没有出现在这面墙上,才会答应,也是聪明又好笑了。可惜的是,刘娥虽然百般防止党争,依然无法断绝宋朝的党争现象,大臣们斗得如火如荼,不同阵营之间的臣子们互相攻讦,自损臂膀,可悲可叹。】

赵匡胤脸色铁青,声音仿佛是从牙缝里挤出来:“若他们能把党争的精力用在国家的军政大事上,大宋的情况或许会好上许多。”

之所以说或许,是因为徽钦二帝的影响太大,他觉得帝王不明,国家的前途也是渺茫的。

神宗神色微妙,毕竟他这一朝也有党争,而且动静还不小,说的就是新旧党争。

王安石闻言,面露羞惭之色,说道:“天幕说的很是。”

若是在从前,他还意识不到,可看到了大宋的后来,看到那些惨遭屠戮的百姓和无法出头的忠臣良将,他就明白了。

国家尚未安宁,朝臣公卿岂能自相残杀?可党争这件事,不是那么好遏止的,有时候他也很头疼。

【举个例子,北宋大诗人苏轼苏东坡,他在朝中为官的时候,并不赞同王安石的新法,惹了王安石不快,不过王安石也没有把他怎么样,后来苏轼在写给宋神宗的奏表时,犯了自己的写诗时的毛病,掺杂了些私人感情,结果被新党抓住了把柄,罪名从奏表不太严谨直接上升到了对皇帝不敬、包藏祸心的程度。】

【不仅如此,新党还挑了苏轼往日诗作中的毛病,只要他们觉得不对,便将其归为苏轼的罪证,苏轼被押往开封,许多人也受到牵连,他本人更是险些被置于死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新党的疯狂让已经退休的王安石都看不下去了,上为苏轼求情,在朝野民间的援救下,又有宋朝不杀士大夫的铁律在,苏轼免于一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