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秘籍小说网>都市言情>自己的黑料> 第273章 解锁新人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3章 解锁新人物 (1 / 2)

第23章解锁新人物

陈少荣出的三首摇滚歌曲,还有穿着打扮,在内娱被很多人说陈少荣疯了,居然玩这么土俗的,加上小苹果,让很多原本习惯了陈少荣音乐风格的人感觉这简直匪夷所思。

很多人都在发问,陈少荣的精神状态是不是出了问题,不出问题,怎么会做出这种行为,做出这种歌曲。

#陈少荣发疯#

#陈少荣精神状态#

……

好多话题都让陈少荣被人关注到他最近的种种行为,还有出的歌曲。

撕裂感,陈少荣的歌迷瞬间分成了三类,小苹果是一类,三首唢呐风是一类,剩余的就是出道前最早的歌迷。

唢呐这类基本把叛逆追求个性的那批人给集中起来了,大家都在说:“谁没病听陈少荣啊。”

都自嘲自己有病,很多人都想听一次现场,这种风格现场一定很炸裂。

不止内娱,亚洲各地的粉丝基本也都这样,觉得陈少荣疯了,陈少荣这种突破转型让人很难接受,不过大家又觉得他的风格多变,不吃老本,不局限一种风格,这才是音乐人。

欧美这边的只有一类粉丝,小苹果和三首唢呐风摇滚都是一批歌迷。

这群人又通过陈少荣的账号听到了巴比龙,开始关注他,这批歌迷是新的一批歌迷,还有国风,一些漫画迷知道陈少荣的名字,RONG,在漫画里出现过,不止一部漫画。

一瞬间,陈少荣的名字在欧美圈渐渐的崭露头角了,很多人都知道了他。

如果现在不知道陈少荣是谁,就落伍了,跟不上时尚了。

媒体给他的标签是音乐魔法师,因为他的音乐风格跨度很大,非常的多变,魔法师Rng这个称号在国际上开始被人熟知。

但陈少荣直接在线表达不满道:“我是音乐的王,不是魔法师,音乐王国由我主宰。”

狂妄的言论没有得到嘲笑和反驳,大家觉得陈少荣很酷,很拽,因为他有这个实力,不做作,很真诚的做自己。

趁着这波热度,陈少荣第一时间又发出了一个消息,他将在米国开启一次盘龙迷见面会,这个消息让很多不关注娱乐圈,漫画圈的迷们开始知道了,原来盘龙是陈少荣写的啊。

陈少荣的标签又从音乐人,增加了个作家,还有他拍的电影也被人安利到欧美圈了。

一口气把能交代的要趁着这波流量全部交代了,还有学霸人设,被全球顶级的音乐学院录取,又在哈佛读研,会唱歌,会跳舞,会写,甚至还会拍电影。

全能人设开始有了雏形,这就是传奇的开启,加上陈少荣自己设计的一些CSR的服装,工艺品等,设计师的标签也被贴上了。

人设越多,标签越多,越容易翻车,但是,只要有个东西作为底层支撑就不会被轻易击穿这些标签和人设。

那就是坏男孩,人们会关注陈少荣不好的一面,对于他的这些标签和才能就会来一句有才无德,不会去质疑他的才华和技能,等到年纪大了,陈少荣只要认真去做一件事,又会被人说浪子回头。

越过万重山,才找到自我。

一个好人做错事被人原谅的可能性是1%,一个混蛋只要做一件好事后,被人原谅的可能性是99%,人们总会去包容和原谅混蛋,对混蛋宽恕,对好人严苛。

陈少荣总想和这世界谈谈,但他发现最后是谈不明白的,那么打不过就加入,你们能原谅和包容混蛋,那我就做个混蛋。

目前欧美圈最能拿的出手的就是海莉和苏菲等少数几人了,现在一搜世界当红艺人,蹦跶出来的基本都是寒国艺人。

而海外社交账户上超过五千万以上粉丝的艺人基本都是寒国的艺人居多,欧美圈也是陷入了青黄不接,还是一群60后和0后在撑着。

欧美圈的衰落和港娱基本是差不多时期,比港娱也就晚了个十年,要不是科幻大制作续命,几个大制作系列续了十年,早就凉透了。

一味追求大制作,科幻片,画面感等,把电影的核心市场故事片让出去了,故事片中小成本就可以完成,而且容易让人产生思考共鸣,大制作的影片太多追求画面感,没了故事核心,很快就会让人审美疲劳了。

至于音乐,欧美把重心放到了互联网,而互联网上追求个快速出圈,流量为王,把线下这块又让出来了。

寒国就是因为这个,才造就了弯道超车,把核心放在了舞台打造,艺人多元化。

看过寒国艺人演出现场的就会知道,这批艺人演出,从舞美灯光到表演的肢体动作,全部是精心设计过,耳目都被牢牢掌控了。

内娱一些顶流男艺人也都是在寒国当练习生学习到这些,但是由于配套不完整只能做到唱跳。

网络化有个先天的BUG,那就是一切最终都容易电子虚拟化,这个东西让粉丝没有个具象化啊。

这也是网络歌手尴尬的,欧美乐坛最后一位有线下影响力的年轻艺人也就比伯这类,但是,他代表作太少不说,只剩下知名度了,舞台表演现场已经让很多欧美粉丝不感冒了。

在欧美圈的粉丝值还不如子弹少年团了,一个子弹少年团基本横扫了整个欧美音乐圈,剩余的被寒国女团几名成员霸占了。

线下演出,音乐节,各种线下活动,会让粉丝对艺人有个清楚的认知,这是艺人,明星,不是网络上的。

其实寒国这手段一点也不高超,这就是最早娱乐圈的方式,电影内容走的是港娱和欧美以前的东西,音乐基本就是玩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欧美音乐节那一套。

注重线下气氛,就是因为就是互联网可以让一些东西触手可及,才会让另一种东西会得到追捧,那就是现实体验感和参与感还有互动感。

人们更希望体验互联网体验不到的,音乐节,演唱会,这些都算是万人轰趴,这种反而又流行起来了。

科技无法改变的就是人还是人,人始终是群居的生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