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这旱灾蝗灾的一场接一场。将军,我们民政司的商议,抗旱还好,多修水车,多挖水井就可。慢慢的筹措人力物力,再将各城的水利修复起来,不过论到治蝗,却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效的事。”
民政司大使张贵的神情有些疲惫,显是这段时间的民政事务让他焦头烂额。
是啊,治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实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如何治蝗,己经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无非是兴修水利,大面积垦荒种植,还有植树造林,提高耕种技术,控制蝗卵等。
上面几点,提高耕种技术,控制蝗卵还好说,余者几点,都需要长期的经营。而且王斗只控制东路一地,治下再好,蝗虫照样可以从境外飞来,所以要作好持久战的准备。
对于种田,说实到,论起实际操作,王斗不如这个时代任何一个管屯官。他虽有长远的见解,不过这种见解要附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抗旱抗蝗之策,民政司报上几个方案,王斗都是一一准许。
“进入东路的灾民,第一时间安置进收容所,以医官监测,防止有瘟疫传入。从去年始,己有数万灾民进入东路,民政司的规划,这些灾民日后送入满套儿之地,屯田放牧,以为安置。”
“然灾民益多,安置百姓,钱粮却是吃紧。”
面对张贵的抱怨,王斗揉揉额头,粮食问题,始终缠绕着他。
眼下大明天灾连连,就算王斗手上有大把银子,境外买粮,也越来越难。近年来大明粮价涨得恐怖,几两,十几两银子一石粮己是正常,经常还有价无市。无人愿意出售,王斗手上的大把银子,有成为废石的危险。
从去年到今年,王斗救回的二十几万百姓终于全部安置完毕。设立大屯好几十处。以东路的田地,当然安置不完这些百姓,在境内荒田全部开垦完毕后。王斗目光投向宣府镇余者几路。
经过与邻近几个分守参将的构通,还有纪世维的协调,有好几万百姓安置入宣镇分守道南路。分巡道北路等地。这些军户的户籍,未来田地收成如何分配等,好是一番扯皮。
安置完这些百姓,耗费了王斗大量的银钱。银子不说,王斗倒是不吝啬花费,不过境外买粮越来越难,只好动用存的粮米。他原本房内有粮米四十万石,到了今年,己经不到一半。
目前为止,田地有收入的只有保安州之地。从崇祯九年到现在,全州上下约有军田四十万亩。每年可征粮六、七万石,每年民政司还从他们那收购一些余粮。
相比整个东路的支出,这些收入算是杯水车薪。
安置下的那些新军户,从去年到今年,在保安卫城,怀来卫,延庆,永宁等地算是开垦了田地一百多万亩。然相比王斗未来准备分田到户,每户分田五十亩。这田亩数量还差了近百万亩。
不过总算将这些新军户安置完毕,也让王斗等人松了口气。
现在又来了几万灾民……东路没饿死一个人的美名,成为各地百姓心目中的桃源之地,络绎不绝的灾民仍是争先恐后挤入……
天地良心。安置原来二十几万百姓,王斗己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了。
目前为止那些新军户还不能给他带来效益,由于旱灾与蝗灾的影响,新开垦的田地今年每亩收成只有几斗,勉强让各屯所自给自足,虽然这让王斗欣慰。总算甩了一个大包袱,不过治下田地产量还是让他非常不满意。
连保安州在内,各处田地普遍收成也只有几斗到一石,也就是一百斤到一百八十斤的水平。如果田地产量能提高到一石五斗到两石,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在王斗看来,这个目标还是可能实现的。
前几个月,民政司己经收集了包含徐光启《农政全》在内的诸多农,指挥各屯如何种田。加上东路安定,再由官府大规模修建水利、基建等各种措施。最后军户们分田到户,又有技术指引,亩产量翻倍不是空谈。
就算如此,这二、三百斤亩产量与后世动辄上千斤的产量还是天差地远。
养活治下军民的艰难,让王斗很是怀念后世的那些高产作物。当然,这只能想想,没有适合气温的良种,此时的玉米,红薯,土豆等作物的产量连小麦都不如。
很清楚的例子,民国初年东北玉米亩产最高不过七十公斤,若是早霜,则颗粒无收。洪承畴曾在陕西等地强行推广红薯,结果闹出民变。历史上一直到百年之后的乾隆年间,红薯才培育出适合的种子,得到大规模推广。
民政司其实也收容了一些红薯、玉米等种子,不过看它们半死不活的样子。至少十年、甚至几十年之内,王斗都不要指望这些“高产作物”给自己解决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