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经略熊廷弼统帅三军有功,诸位可有异议?" 仔细的瞧过了手中军报之后,朱由校的嘴角升起了一抹淡笑,修长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面前的案牍,虽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却充斥着不容置疑的味道。 "皇上所言甚至,熊经略镇守辽东,独挡乾坤,当重赏。" 未等暖阁内的诸位官发言,世袭罔替的英国公张维贤老脸上便泛起了一抹迫切,主动起身说道。 这等怪异景象不由得让何宗彦,孙承宗等人面面相觑,此前没听说熊廷弼还跟这位老国公有私交啊? 但是只有朱由校知道张维贤的小心思。 英国公世孙张世泽在此战颇为亮眼,曾亲手斩杀过几名建奴。张维贤自然要为自己的孙子卖力呐喊。 只有皇上定下要大肆封赏辽东诸将的基调,他的孙子才可以沾一点光。 但是天子既然已经表明了态度,他们也不能拂了天子的面子,毕竟这几年下来,熊廷弼在辽东的功绩有目共睹,朝廷也不好无动于衷,以免寒了人心。 定了定心神,眼下行使首辅权力的何宗彦率先出列:"陛下,熊廷弼经略辽东的确有功,不知陛下欲降下何等封赏。" 当今天子赏识熊廷弼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早在天子刚刚登基的时候便曾力排众议,委任熊廷弼为辽东巡抚,总领辽东一切军务。 眼下熊廷弼立下此等战功,无论是获得什么样的封赏,何宗彦等人都不会太过意外。 他们又不是东林党人,对出身楚党的熊廷弼没有那么多的偏见。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这就是执掌礼部二十余年之久的何宗彦的信念。 听闻何宗彦如此言说,朱由校的脸上露出了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眼底深处闪过一抹狡黠,他心中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已经酝酿许久了。 "阁老,还记得昔年威宁伯否?" 出乎所有人意料,朱由校并未主动提起对于熊廷弼的封赏,反而是主动调转了话题,提起了另一个人。 一直默不作声,立于朱由校身后的王安闻听此话,不易察觉的眨了眨眼睛,凭借着他对朱由校的了解,他知晓天子恐怕"不安好心"。 听到朱由校提前威宁伯,在场的众人均是眉头微皱,一脸茫然之色。 尤其是英国公张维贤更是眉头紧锁,不住的摇头思索。 他身为勋贵之首,对于大明朝的这些勋贵们即便不说了如指,也算是知根知底。但是这个威宁伯怎么听上去这么陌生呢,眼下的大明朝应当没有这么一位啊? 但是张维贤又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总感觉自己好像曾在哪里听过这个名字。 "陛下所言威宁伯,可是昔日太子太傅王越,王襄敏?" 片刻之后,掌管官员升降的吏部天官周嘉谟脑海中灵光一现,似乎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冲着朱由校说道。 此话一出,在场的官们先是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随后脸色瞬间一变,不可思议的盯着面前的天子。 王越,王襄敏为明朝中叶,成化、弘治时期西北著名的军事统帅,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区,两次远袭鞑靼。同时王越还是明朝第一位三边总督,军功显赫。 明宪宗时官至兵部尚,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以功封威宁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臣之一。 天子突然提起王越做什么?莫不是打算给熊廷弼封伯吗? 何宗彦,朱国祚等人面面相觑,心中不断翻腾。 而且王越所处的时期非常微妙,他是在成化年间,因功受封威宁伯的。 明宪宗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他在位的时候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宽免赋税、减省刑罚,社会经济渐渐复苏。 并且在他执掌帝位的时候,发生过历史上著名的"成化犁庭"。 成化犁庭,又名丁亥之役,具体发生在16年。参战主角为明军以及聚居在浑河上游的建州女真。 明宪宗朱见深下令进剿建州女真,下达的命令是:“捣其巢穴,绝其种类”。任命大将赵辅率军五万,兵分三路进剿建州女真。 努尔哈赤的五世祖便在这次战役中被明军擒获斩杀。 此战过后,直至努尔哈赤崛起之前,近百年时间,辽东女真族各部再不敢挑衅明廷。 "天官所言不差,正是昔日王襄敏。" 朱由校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冲着周嘉谟点了点头,感谢这位老大人为其捧场。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昔年王襄敏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而熊廷弼不过仅仅有守土之功,未有寸进。如何敢与王襄敏相提并论。
" "陛下,臣附议。" "陛下,阁老才是老成持重之言。熊廷弼经略辽东固然有功,但却不总当以封伯之赏啊陛下。" 朱由校的话犹如捅了马蜂窝一般,顿时引来阵阵喧嚣,让乾清宫暖阁的窗纸都在微微颤抖。 饶是朱由校早有心理准备,也被眼前的景象给吓了一跳,这些人的反应之大超出了他的想象。 就连他的死忠,兵部尚孙承宗以及户部尚毕自严也是跪在地上,言辞灼灼的反对着。 "诸位臣工,朕只是一个想法,这不是在和诸位商议吗?" 望着群情激奋的众臣,朱由校苦笑了一声,放缓了语气,小心翼翼的冲着跪在地上的众人说道。 同时连忙冲着在一旁干着急的王安打眼色,示意他赶紧将这些老大臣们全都给搀扶起来。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啊。老臣并非针对熊廷弼,实在是有些荒唐啊。待到日后熊廷弼平定辽东,老臣绝不多发一言,甚至还会主动为他熊廷弼请赏。" 许是因为情绪有些激动,何宗彦说着说着就开始剧烈咳嗽起来,吓得朱由校连忙亲自起身,与王安一同为其轻抚后背。 "阁老言重了,日后再说便是" 朱由校生怕这位老臣有个三长两短,连忙宽慰道。 看来他还是低估了大明臣们对于勋爵的底线。自太祖之后,终有明一朝,能够以官之身获封勋爵的不过寥寥三人,自然是有着极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陛下如何封赏熊廷弼,老臣都没有丝毫异议。" 平复了心情之后,何宗彦重新落座冲着朱由校说道,算是给了面前的天子一个台阶。 听闻此话,朱由校的脸上也重新涌现出了一抹笑容,不住的点头。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