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秘籍小说网>历史军事>摄政大明类型的小说> 第二百一十章.权谋与治国是完全不同的两门学问(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一十章.权谋与治国是完全不同的两门学问(下).

当周尚景也同样意识到了西北边防的糜烂现状后,一时之间,在周府客堂内,所有人都不说话,尽皆肃静。

只见周尚景花白的眉毛微皱,神色间满是肃穆,在认真思考着对策,而赵俊臣则是静静坐在一旁,一边品茶,一边等待着周尚景的答复。

对于大明朝的政治局势,周尚景是何等的眼光老辣?虽然赵俊臣只是粗略的解释了一些西北三边诸军镇的现状,但里面所蕴含的的种种内情、那三边总督梁辅臣的真实想法、以及赵俊臣的顾虑与来意,周尚景自然是一点即透。

但也正因为如此,周尚景才会愈加的谨慎小心。

~~~~~~~~~~~~~~~~~~~~~~~~~~~~~~~~~~~~~~~~~~

在这般安静肃穆的气氛当中,也不知过了多久,只听周尚景缓缓叹息一声,轻声道:“自太祖以来,朝中就有规矩,臣不可干涉军务,武将亦不可私自行事,否则就会犯了大忌!朝廷的军士招募、军队调度、军饷发放、军官升降,无论大事小情,历来皆是由帝王亲信负责,又有厂卫在旁监督,若是没有陛下的旨令,老夫即使身为当朝首辅,怕也根本插不上手。这件事虽然事关重大,但老夫却也是无能为力啊!”

赵俊臣双眼微微一眯,听周尚景话里的意思,他对于三边防务的事情,竟然并也不打算插手?!

难道,周尚景要眼睁睁的看着西北三边防务继续糜烂下去,最终酿成大祸?

根据赵俊臣对周尚景的了解,这只城府深沉的老狐狸虽然并不是什么清官直臣,但也绝不应该如此没有担当才是。

于是,赵俊臣同样皱起眉头,说道:“首辅大人,恕晚辈直言,我等身为臣子,既然承蒙陛下信任、领取朝廷俸禄,自应尽臣子之责,如今那西北三边的防务现状,竟已是如此糜烂不堪,让人触目惊心,所辖军户已是逃亡了十之七八,所剩下的也只是些老弱病残!在册军士理应有十八万七千余,但实际数目却只剩下十万不到!我等又怎能放任不管!?再想到那北方蒙古诸部落一向都是对我大明的富饶垂涎三尺,每年入秋后皆会南下劫掠,将来一旦出现了什么变故,咱们这些朝中重臣,可都会是千古罪人啊!”

听到“千古罪人”四字,周尚景花白的眉头,不由的微微一皱。

他如今已然位极人臣,执掌朝政数十年,又已是年过古稀,自然是开始不自觉的寻求自己的历史定位问题。所以,这“历史罪人”四字,在落入周尚景的耳中后,确是让他有些心中促动。

但仅仅只是如此,想要说服周尚景参与这么大的一件麻烦事,却也不够!

只见周尚景再次沉默了片刻之后,突然轻轻一叹,话锋一转,问道:“俊臣,你也算是朝中少有的见识卓著之人,那么老夫问你,你觉得,想要解决这西北三边诸军镇的糜烂状况、乃至于改变我朝军户制度的种种弊症,其最大的障碍,当在何处?”

听到周尚景的询问,赵俊臣微微一愣,答道:“依晚辈看来,这最大的障碍,应当是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弹了。军户制度虽然弊症明显,但这些弊症却是我大明所有军官的利益所在!那些军中的千户百户在辖下军户逃亡后,不仅能够得到一笔来自于军户的贿赂,更能得到逃亡军户们的土地屋房,所以他们不仅不会防备军户逃亡,反而会诸般鼓动,如此才造成我大明军队的情况糜烂,若是咱们贸然想要改变,影响了他们的银钱收入,恐怕会引起各大军镇的动荡不安……”

顿了顿后,赵俊臣眉头微皱,又说道:“除此之外,这些千户百户们获得好处后,又会贿赂军镇里的上层军官,乃至于庙堂里的中枢大员,这些人利益连结,已是形如一体,同进同退,势力影响皆是不可小觑,我等若是想要改变现状,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是被这些人反咬一口,恐怕即使是首辅大人与晚辈,到时候也只能退避三舍了。”

说到这里,赵俊臣轻轻摇头,又是一声轻叹,似乎无可奈何,又似乎意有所指,继续说道:“不过,既然事关我大明江山的百年安危,晚辈身为臣子,为朝廷、为百姓、为陛下,无论有没有首辅大人的支持,都应当想办法尽力一试!奈何,首辅大人您也知道,如今晚辈正与黄有容黄阁老有些不愉快,若是贸然插手,就会给予黄阁老可乘之机,到了那个时候,晚辈怕是连自保都来不及,更别说为陛下效力尽忠了,所以,为了大局考虑,晚辈只好向首辅大人您讨教主意。但若是连首辅大人您也不肯为朝廷主持大局,那晚辈却也只能干瞪眼了。”

赵俊臣的这些话,里外暗示的很清楚,三边军镇的诸般隐忧,若是周尚景打算亲自处理,他会全力配合,甚至不介意让给周尚景一些好处。但若是周尚景不打算插手,那赵俊臣也只会装作一副全然不知情的样子毫不理会,将来若是真出了什么事情,那大家就一起承担后果吧。

所言所语,虽然冠冕堂皇,但内中含义,却是泼赖无比。不过官场之上,这也算是常事了。

听赵俊臣这么说,即使城府深沉如周尚景,也是不由的苦笑摇头,说道:“俊臣如此忠君爱国,老夫深感欣慰。不过,俊臣你却是想错了。咱们若想要改变西北三边军镇的隐患,乃至于想要改变大明军户制度的诸般弊症,最大的阻碍,不在于那些既得利益的军户,而在于当今陛下!也正因为如此,老夫才会心存顾虑、犹豫不决啊。”

周尚景的这番言论,实在过于敏感,竟是隐隐在指责德庆皇帝,赵俊臣却是不知该如何回答,犹豫片刻后,谨慎道:“晚辈不明白首辅大人您的深意,可否请您为晚辈详解?”

见赵俊臣又把球踢给了自己,周尚景先是深深的看了赵俊臣一眼,然后轻轻一挥手,只见那些正在旁边伺候着的周府下人们纷纷向着周尚景行礼,接着就利落的离开了周府客堂。

与此同时,猜到周尚景想要与自己谈些敏感话题,赵俊臣也是向身后的许庆彦点头示意,许庆彦也跟着周府下人一同离开了。

一时间,周府客堂之中,只剩下了赵俊臣与周尚景两人。

然后,周尚景突然问道:“俊臣,如今这里也没有旁人,你可以和老夫说实话,依你看来,咱们这位陛下,为人如何?又为君如何?”

赵俊臣眼神微凝,却是说道:“陛下无论为人为君,自然皆是完美无缺、千古少有,说是圣人也不为过。”

听赵俊臣这么说,周尚景苍老的脸上闪过了一丝冷笑,满是讥讽,却不接话,只是目光炯炯的看着赵俊臣。

周尚景如此作态,反而让赵俊臣略略有些尴尬,犹豫片刻后,终于实话实说道:“陛下为人,看似宽厚,实则心思多疑,处事之间颇为无情;而为君则精于帝王心术、权谋之道,然而又过于看重这些,再加上性子有些好大喜功,所以会常常因小失大了。”

听赵俊臣这么说,周尚景神色间终于露出满意之色,缓缓点头道:“这里就你我二人,一些平时有些大逆不道的话语,却也不必太过顾忌,更不用担心别他人抓住话柄……不过俊臣你说的这些,倒也算是中肯。陛下他……在权谋方面,确实有些过于沉溺而不可自拔了。”

接着,周尚景叹息一声,又道:“可惜,权谋只是权谋,与治国无关。权谋之术是为了稳固权势,治国之术是为了国泰民安,两者对帝王而言,虽然相辅相成,却也是完全不同的两门学问,咱们这位陛下的权谋之道、帝王心术,在历朝历代的帝王当中,确实是超群拔类,但若论治国的本事,却就是另一回事了。”

说到这里,周尚景突然起身,一扫原先那垂垂老矣的气色,原本有些亏弱的声音也突然响亮了许多,颇有些指点江山的样子,隐隐间又有些无可奈何:“我朝的军户卫所制度,其诸般弊病,老夫又如何不知?然而,太祖当年设立军户世袭制度,却并非只是为了节省军费开支,更是为了确保帝王对朝野江山的绝对掌控力!俊臣你要明白,我大明兵制,所谓的军户世袭制度,所包含的可并非只是那些处于军队底层的普通军士,更还包括了五军都督府里的那些将军、以及各大军镇里的那些千户、百户!”

听周尚景这么说,赵俊臣下意识的眉头一扬,心中隐有所悟,却没有插话,只是继续安静的听着周尚景的评论。

而周尚景又是一声叹息,继续说道:“这些将军校尉、千户百户,其官职权利,也大都是同寻常军士一般由世袭而来,虽是开国时的勋贵之后,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养尊处优,自生下来就已是身份注定,却再也没有他们先祖般的能耐,如今已经与蛀虫无异,俊臣你先前所说的西北三边的糜烂情况,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在从中作祟!……

……然而,这些人虽然无能且只会坏事,但他们的权利富贵因皇权而来,离开了皇权他们什么都不是,所以对皇权也是最为拥护,反过来讲,我大明朝的历代帝王,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拥护,所以才能牢牢的掌控军权,由此而独断朝纲!……

……对此,以陛下他的帝王心术,又如何不知!?所以,陛下对那些将军校尉、千户百户们,也必然会处处维护,对于他们的贪污受贿视也会而不见,却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改变现状,哪怕这般现状已是糜烂不堪!”

说到这里,周尚景似笑非笑又似乎无可奈何,只是看着赵俊臣,问道:“老夫说到这里,俊臣你可明白了?”

赵俊臣沉吟片刻后,接口道:“所以,咱们若是扭转西北三边诸军镇的糜烂状态,乃至于改变军户制度的诸般弊病,首先就要触动那些世袭将军与军官们的利益、削弱他们的权势与影响,然而这般动作一旦落入陛下眼中,就会变成了我等包含祸心、意图不轨、觊觎陛下手中的军权!?”

周尚景点头,缓缓道:“以陛下的心性,他必然会这么想,陛下他过于看重帝王心术了,所以他不会看到我大明边防的糜烂现状,只会看到咱们这么做会动摇他手中的军权!到那个时候,你我不仅仅是与朝中的所有将军校尉、千户百户、乃至于被这些人所收买的高官贵胄作对为敌,更是会被陛下他视为仇寇,欲除之而后快!”

赵俊臣沉默片刻后,不得不承认周尚景说的有道理。

帝王心术与治国之道,完全是两码事,对德庆皇帝而言,尤其如此!

如果德庆皇帝更偏重于治国之道,,那么只要赵俊臣向他禀明西北三边防务的糜烂现状,德庆皇帝为了大明江山、百姓安危,必然会想办法做出改变!哪怕这么做会略微削弱皇权的影响力。

可惜,德庆皇帝更看重的是帝王心术,所作所为,一切是以巩固皇权为目的!若是某些政策虽然有助于国泰民安,却又会降低帝王的权势影响,那么德庆皇帝一定会竭力否决,并怀疑提出这些政策的臣子包含祸心!

事实上,也正因为如此,在得知西北诸军镇的糜烂现状后,赵俊臣的第一反应才会是找首辅周尚景商量对策,而不是向德庆皇帝禀报。

对德庆皇帝而言,只要他依然掌控着朝中大局,那么即使将来北方蒙古破关,神州百姓因此而蒙难,但只要没有兵临京城,那也只是寻常事件!一样可以粉饰太平!甚至,借着这般情况,德庆皇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处理一些他看不顺眼的臣子,进一步的增强皇权!

但若是“仅仅”只为了巩固边防、增强军备,就要削弱大明帝王对朝野的掌控力、甚至将手中的军权让出一部分交给臣子,那么即使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德庆皇帝也必然会辗转难眠,日夜担心自己及后世子孙是否会皇位不稳!

赵俊臣了解德庆皇帝,所以很清楚,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

只是,赵俊臣终究还残留着一些底线,所以即使想明白了,但犹豫片刻后,还是忍不住向周尚景问道:“首辅大人,难道我们明明知道大明边防不稳,这样下去日后必然生变,却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