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有云:兵无常势,然而兵者恒守御敌之辈也,势在己身,持正则得势,心邪则失势。”
“即便心邪之辈,稍有胜场,然天地运转,人心悖逆,势之聚散,必反噬之。”
“而形势一道,有人势,天势,地势,运势一说。”
......
随着赵天生的写,关于形势的种种详解,便一一道来,最关键的是每种形势如何求胜,也被以例子为先,描述详尽。
可以说就论求势,求胜之道,赵天生已经是在兵家之中,可以独当一面。
哪怕是武庙之中的那些兵家祖师,也未必能够在理论上胜过他几分。
既然这篇是筛选为将,为首之人,自然赵天生要说的详细一点,除了如何分辨形势,判断形势外,如何运用形势,来求胜,自然也是这一篇的重点。
“得势则得胜,而得势之法,无非动静之理,阴阳之变。”
“阴者为奇,为静之妙。”
“阳者为正,乃动之极。”
“得阴者,可以谋军,开一世之太平。”
“得阳者,可以某国,开万世之基业。”
“只取阴者,则有静无动,事事如死水,难得生机。”
“只取阳者,则好似旭日之势,无可近人,难聚人心。”
“唯有抱阴负阳,阴阳同取,方是天下之正,有正有邪,有动有静,循环往复,不至于固于死潭矣。”
到这一步赵天生没有写明有哪些例子,只是将动静,阴阳的变化的根本说清楚了。
这就是赵天生用来筛选为将者的手段了,因为他这是给出了直接的理论,而案例则是其他实际的例子当中体悟出来,能够明白阴谋是如何,阳谋是如何,这样才能真正转为自己的东西。
为什么很多时候经史典籍,都是大道理为主,实际上的操作极少。
这也是因为道理透彻的极难,而透彻了道理以后,你再看事物就更加简单了。
是以诸圣先贤们还是想要先难后易,不过作为师长之辈往往学艺不精,不能做到知行合一。
这就导致无论是哪一家的学问,传承下来良莠不齐者为众了。
赵天生也没有奢望自己写的这些东西,传承下去后每个人都是天才,所以前三篇就是保证了下限,而这一篇开始就是要抬高上限了。
‘第四求胜篇’便是在这方面开始着重发力。
别看没有具体的案例,实际上赵天生已经将许多前人智慧灌注其中了,尤其是关于阴阳之道,动静变化的理论,他相信哪怕是在如今的兵家武庙当中,也足够发人深省。
实际上也是如此,尤其是对于兵阴阳,兵权谋两道研究深入的兵家祖师,大贤,见到这一篇更是如见瑰宝。
只觉得字字句句都蕴藏了许多奥妙。
可以弥补他们如今停滞不前的部分,乃至是夯实自己的大道根基。
更别说,这一篇结尾之后,又是一股难以想象的气象涌动,直接冲入了兵家的气运长河之中,滔滔水声,几乎是成为了实质一般,要让兵家挣脱出那时空命运长河的束缚。
而赵天生心中喷涌出的灵感,也只差最后一个收尾。
即是这次闭关的最后一篇兵兵决,‘第五乱敌’!
“乱敌者,先明敌为之所,再求敌之所欲,最终乱敌之行,亦是克敌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