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路北上,先需经上阳郡,才至青桑郡。他此行还有一桩因缘了结,当日那吴家公子先天百脉俱通,有自己所赠石中乳固本培元,想来已无大碍。只是他有这般资质,若只如此埋没世间,也是可惜。若是他有此机缘,何不提携一把?
这世间能修行者,百中无一。其中根器上佳者,万中无一。成仙了道者,更是世间罕有。
何为“根器”,乃是盛道之器。正如器皿盛水,容量越大,盛水越多。异类化形,人体炼髓,皆是易变根骨,更加贴合自然,从而达到“与道合真”。
这世间从不缺引渡之人,缺少的只是一心向道之人。为何修真之人愿意引渡他人,乃是因为渡人成仙乃是世间第一等的功德。渡人成仙不仅是这世间少了一个沉沦之人,从此人世间与之相关的罪孽全部从根源断绝,还因为成仙者能于红尘苦海无量渡人。这皆是当初你渡人的功德。所以玄门谓之“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他只轻装简行,径往上阳郡清阳县而去。一路上打听吴老爷家的府邸,又询问了些其家中发生之事。只是“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只有来而学,没有往而教。于是他便在县城中寻处客栈住下,再做打算。
这日,他在店中饮茶,拦住店小二问道:“小哥,不知这吴府公子你可认得?”
小二支支吾吾道:“口舌招祸,小的不知”。
赵鹤年从袖中取出一粒散碎银两递过,说道:“我只问些寻常事,并不搬弄是非。”
店小二忙欢喜接过,回道:“这吴府公子自小聪颖过人,三岁识,五岁会诗,经史子集,无不博览。因自小体弱,并不抛头露面,常在家中闭门读。听说这吴公子犹善辩经,吴老爷常常带着吴公子去往普林禅院结识各处名士,虽今年才十一岁,但已经是誉满郡县。”
赵鹤年点点头,又问道:“不知他何日出行?”
店小二回道:“每逢初一、十五日,他必会随吴夫人去往普林禅院进香,今日乃是初九,再有六日就是”。赵鹤年点点头,也不再问。
十四这日,他便早早出发,前往普林禅院,此地当年他便去过,因此也熟悉路程。不过半日,便至禅院。见着庙门大开,香客如潮。他便跻身其中,却并不拜佛。直往后院而去,到了里间,忙有知客僧拦住。赵鹤年道:“贫道来至此地,想要借宿几日,不知贵寺可能行个方便?”
知客僧却道:“此事小僧不敢擅专,还需禀过主持长老。”
赵鹤年问道:“不知主持长老在何处,可否通传一声”。
知客僧带着赵鹤年来到一处幽深禅院,只见松柏苍翠,青苔映阶,静谧无声。知客僧道:“施主还请此处稍后,待小僧前去通禀”。
赵鹤年道:“有劳大师”。
不一会儿,便见知客僧出来,对赵鹤年说道:“长老请施主入内叙话。”
赵鹤年沿石板路而行,不过二三十步,便见一座禅房。赵鹤年扣动门扉,高声问道:“不知大师可在?”便听门内回道:“施主请进”。
赵鹤年推门而入,只见一老僧端坐在一座佛龛前的蒲团上,见到赵鹤年进来,站起身来,竖掌行礼道:“施主有礼,不知施主从何处来?”
赵鹤年回道:“从南而来。”
老僧又问道:“又往哪里去?”
赵鹤年回道:“往北而去”。
老僧又问道:“不知施主需住几日?”
赵鹤年回道:“三日即可。”
老僧点点头,道:“可”。便带着赵鹤年出来,方才知客僧还在原地。老僧吩咐道:“带施主去禅房歇息。”知客僧忙应道:“是”。赵鹤年一路跟随知客僧进入禅房安顿不提。
那老僧赵鹤年却是认识,正是三年前的慈长老,只是时过境迁,赵鹤年容颜变化,又衣着不同。若不是当初情景,慈长老又哪里记得他三年前来过。
赵鹤年既然已入庙等候,自然也不心急,只是思索明日该当如何应对。
第二日,吴老爷一家果然来到禅院。赵鹤年在院中看得分明。进香完毕,吴老爷被慈长老引去叙旧,一家人在一处院落住下。吴公子一人却在寺院林间凉亭看。
赵鹤年见此,便迈步假意经过,走至跟前,拱手问道:“小兄弟何故一人在此?”
吴公子忙起身回道:“见过兄台,在下随父母来此进香,偏爱此地清净,故而在此独坐。”
赵鹤年忙道:“原来如此,不知可打扰小兄弟清净?”
吴公子道:“心动则物动,心不动则物不动,哪里是能打扰的?”
赵鹤年淡淡笑道:“如此说来,是心中有物,还是物中有心?”
吴公子道:“心中有物,方能显物。”
赵鹤年摇摇头道:“心在万物外,身在万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