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摇头。
心中很是后悔,怎么就让张瓒过来了。
看着张瓒道:“现如今皇上和内阁为了此事僵持,影响朝政安稳。若此事无法尽快的解决,朝臣哪里有心情处理事情。这样耽误政务,影响大明社稷。如此局面之下,吾等岂能因为人言可畏,就忘记国家养士百多年,忘记朝廷培养之恩。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若能够为朝廷安稳做出一份贡献,就算天下读人骂我们为幸臣、弄臣又有何惧?”
严嵩说的是大义凌然。
不过没有人认为严嵩怎么样。因为严嵩当年的科举考的相当好,殿试考了第五名。而且当时严嵩年纪也不大,不过是二十多岁,都认为严嵩前途远大。
结果呢?
严嵩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家里蹲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当中,严嵩在家也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他不仅帮
地方修地方志,而且还跟不少退休大臣,或者是一些化名人结交。
结果是严嵩蹲在家里,但名气不减。
甚至很多人都说严嵩此人淡泊名利,对他的评价很高。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
严嵩在成为大奸臣之前,在外的名声还是很好的。早年刘瑾权倾朝野的时候,焦芳排斥江西官员的时候,严嵩果断选择离开朝廷。这种魄力已经让很多读人佩服。可以说现在的严嵩,在读人当中名声不小,而且名声很好。
如果严嵩现在的名声跟历史上一样,严嵩这些同科进士怎么会跟他来往。
“说的太好了。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岂能因为一些人言,就缩头缩脑。”
方献夫大声赞扬。
董玘点头。
道:“我辈读人,正该如此。”
把自己的小心思,包装在这样冠冕堂皇的名义之下,就能够显得自己很伟大,显得自己名正言顺。董玘作为经筵讲官,也跟朱厚熜有过几次接触。
董玘是弘治十八年的榜眼,从正七品的编修开始。到现在十六七年才是一个侍讲,董玘还是很失望。正好现在是京察之年,会有很多位置出来。
更重要的是,马上就是乡试、会试之年。
董玘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乡试主考官的机会。在翰林院,要是能够在乡试当一个主考官,这都是非常好的资历,对于未来升官是有很大的好处。除了会积累资历之外,当乡试主考官还是增加官场势力的好机会。只要在乡试当中,提拔几个人才,未来说不定就能够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本来这种事情他不想出头,因为就害怕别人说自己谄媚皇帝。
但既然别人要上疏,董玘也愿意跟着。
反正也有其他人,大家总不能说都是谄媚皇帝。这就是最典型的从众心里。
“有道理。”
顾鼎臣也是点点头。
看到顾鼎臣同意,严嵩最为高兴。因为顾鼎臣虽然官位不是最高,但他是殿试状元出身。而且顾鼎臣的学问是真的很好,严嵩其他不说,在学问方面是非常佩
服顾鼎臣的。
有这样的才子参加,影响力才会更大。
“仲鸣兄(翟銮)绝非贪图官位,贪图权势之人。这一点我们这些在座的都知道,我们都相信你。你绝对不是一个为了功名利禄谄媚皇帝的人。以仲鸣兄大才,未来本就是不可限量。一个区区礼部右侍郎,又怎么值得仲鸣兄抛弃自己的立场。”
严嵩的话,让翟銮眼睛一亮。
翟銮本来是非常担心,担心会被人耻笑,被人嘲讽为幸臣、弄臣,甚至是“佞臣”。一旦被贴上这样的标签,那么就会被清流排斥,被读人耻笑,未来官场上都会举步维艰。但严嵩说的对,以自己在翰林院的资历,未来有的是机会。只要皇帝喜欢,未来什么位置拿不到。
自己是“贪图”礼部右侍郎的人吗?
区区一个“礼部右侍郎”,就算是放弃了又能如何?这一次放弃了礼部右侍郎,未来必然还有更多的好机会。
“惟中兄(严嵩),此话甚合我意。吾等乃是为了弥合朝廷分歧,岂会在意功名利禄。礼部右侍郎,为了吾心中所想,吾愿意放弃礼部右侍郎的角逐当中。以中兄(谢丕),我想若谢阁老在朝,必然也会如此选择。”
翟銮有了决定,立马是拉着谢丕一起。
谢丕微微点头。
其实谢丕并不想参加。因为谢丕虽然是探花出身,但比起自己,谢丕代表的是谢家,是背后的谢迁。谢迁离开了朝廷,但不代表谢迁为代表的势力,都已经退出了朝廷。自己作为目前谢迁儿子当中,唯一一个在朝廷的人,一举一动都会被人放大。可是现在几个人都要上疏,此时自己也不好说反对。如果自己反对,以后怎么和这些人继续交往。其他不说,这里面这些人很多都是经筵讲官,这一次又支持皇帝,未来必然是不可限量。谢丕也不好和他们翻脸,因此只能是点了点头。张瓒看这些人的样子,就知道大家都是赞成的,心中很是生气。
在张瓒看来,他们为了升官,都已经忘记了礼义廉耻。
“你们,你们。道不同不相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