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这是经筵的程序。”
当皇上很累,当一个勤政的皇上就更累。特别是朱厚熜这样一个藩王继位的皇帝,想要稳住自己的皇位那就更累。朱厚熜虽然已经当上了皇帝,但丝毫不敢大意。现在自己不过就是因为拥有皇帝名分,因此几次碰撞当中都是占据上风。
此次和内阁阁臣、大九卿、小九卿,以及六科官员碰面,朱厚熜也稍微理解了目前朝局。杨廷和的确是位高权重,皇帝缺位的时候,甚至代行皇权。但也不是一手遮天。
在朝臣当中,很多人和杨廷和并不是一路的。这让朱厚熜忍不住想到了历史上的嘉靖初期。
很明显。
历史上嘉靖登基第三天就开始发起了大礼仪之争,一下就给了杨廷和机会。嘉靖太着急为自己父母争取名号,为自己的登基争取更多的合法性。结果是失了先机,甚至是失了道义。毕竟嘉靖能够当皇帝虽然是“皇明祖训”的功劳,但也是从正德皇帝,从正德皇帝老爹明孝宗这一支拿到的皇位。甚至是因为有了张太后的支持,朱厚熜才能够登基。可是嘉靖帝刚刚登基,甚至都没有给正德皇帝出殡,就急不可耐的想要封自己老爹,想把皇统移到自己老爹这边。
从道义上来说,就输了一筹。就算是再等一段时间,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反弹。结果当然是把朝臣都推向了杨廷和这边,甚至直接破坏了张太后和嘉靖帝的关系。
正是因为嘉靖太着急,给了杨廷和机会。杨廷和利用反对嘉靖帝皇统问题的机会,掌握了朝廷的舆论,掌握了道义主动权。利用这样的优势梳理了朝政,控制了朝政,打击了不听话的政敌。大礼仪之争,早期
嘉靖一直是处于下风。最后能够胜利,也不过是靠着强大的皇权。目前朱厚熜并没有掀起大礼仪之争,因此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朝臣之间的矛盾,内阁和六部之间的矛盾。
这让朱厚熜很满意,也松了一口气。
朱厚熜就是要利用这个,牵制住杨廷和,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不过这只是一时的。
说起来还是杨廷和没有重视朱厚熜,只是认为朱厚熜是小孩子,所以有一些轻视。但随着这一次关于左都御史的任命之后,杨廷和必然不会把自己看成是小孩子。
接下来必然是杨廷和的反击。包括那些反对杨廷和的朝臣,一定会受到杨廷和雷霆万钧的打击。
“经筵讲官都是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充任吗?”
“也不全是。”
王瓒在乾清宫给朱厚熜讲经筵的问题。
经筵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经筵日讲,也就是翰林院的官员给朱厚熜每天上课。为什么说翰林院的翰林清贵,薪水也不高,几乎也没有捞外快的机会。但却是所有的进士都千方百计想要进入的部门。因为翰林院是升官机会最多的部门,也是最快的部门。像经筵日讲的时候,那些翰林院的侍读、侍讲都是有机会和皇上亲自接触。
皇帝记住你了,升官当然是比其他官员快。
整个大明朝有多少官员,光是正三品以上的官员就不知道有多少,皇帝又能够记住几个人。至于正三品以下的那些官员,很多皇帝都不认识,甚至连姓名都不清楚。
这样的情况之下,翰林院的那些侍读、侍讲让皇帝记住,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明清这样君权巅峰的朝代,皇帝记住你了,皇帝
想要提拔你,那么前面就是康庄大道。
就算皇上没想过提拔你,可是当有机会升官的时候,那些候选人名单来到了皇帝这里。皇帝在一群不认识的官员中间,看到一个自己认识的官员,当然会选择认识的。
这就是和皇帝亲近的优势。
另外一个是经筵大典。
这个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盛典。参加的都是朝廷重臣。特别是到了明朝之后,对于经筵就更加重视。不过也正是因为明朝太过重视经筵,结果是越发的程序化。
如果说以前唐宋的时候,经筵还没有固定形式,因此发言反而是很活跃。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皇上也会问很多现实问题,这些官员就帮皇上回答解决办法。但到了明朝之后,因为规矩森严,反而没有了以前那种百家争鸣。更多的是按照程序,中规中矩的发表。谁先说话,说什么话,都有明确的规定。就连皇帝应该怎么做,都有规定。结果整个经筵大典变成了形式化,内容也都是一些没什么营养的官样章。
“经筵日讲的讲官,也有可能是翰林院出身的其他六部官员担任。”
“嗯。”
朱厚熜点头。
明英宗之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都是表明翰林院的特殊地位。朱厚熜并不是很满意这样的情况。如果内阁只是皇帝的秘机构,如果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那么非翰林不入内阁其实没什么错误。因为翰林院的那些官员,一个个本身都是学富五车,又在翰林院天天看,作为秘、顾问都是合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