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贞坚定了负隅顽抗的决心,安安静静地等待着奇迹的发生。
长安赵思绾、凤翔王景崇就近取材,向后蜀暗通款曲,后蜀孟昶认为这又是一次天赐良机,于是二次干涉后汉内政,派出大军,北出大散关,染指中原。
牵制凤翔的赵晖派监军李彦从率军迎战,后蜀不利,退入大散关。
河中城里困着一位异想天开的李守贞,凤翔城里则困着一位怨天尤人的深闺怨妇——王景崇。
王景崇是河北邢州人,为人聪明机敏、能言善辩,善于察言观色,总之,就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好材料。
在他年轻时,就削尖了脑袋,努力在邢州地区最高实权人物——邢州节度使面前卖弄才华,也确实得到了节度使的欣赏,把他带在身边,当碎催。这位贵人开启了王景崇辉煌的一生,因为这位邢州节度使的名字,叫李嗣源。
李嗣源称帝后,办事干练的王景崇被提拔为通事舍人、阁门使,简单说——大碎催。主要工作就是代表中央到地方传达旨意,朝廷御用快递小哥。另一项工作就是充当监军。
显然,王景崇是非常受李嗣源信任的。因为这两项工作虽然职位低、官阶低,但必须要由亲信、心腹爪牙来完成,必须是“自己人”。
在明宗一朝,“驰诏方镇、监军征伐,必用景崇”。能够被皇上如此信任,飞黄腾达自然不在话下。
王景崇满心欢喜,期待着步步高升。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后唐政坛的风云变幻,李嗣源死后,李从厚、李从珂如过眼云烟。一朝天子一朝臣,王景崇被时代所遗忘。
直到石敬瑭建立后晋,才在故纸堆中想起来这位先帝爷宠信的王景崇同志,于是给他安排了一个禁军将领的工作——左金吾卫大将军。
嚯——大将军!呵呵,一般某某卫大将军的称号,都是“明升暗降”套路中常出现的官衔,是武官养老院标配,退休养老专席。
王景崇怏怏不乐,时常感叹怀才不遇,昏君埋没人才。
等到契丹入汴,后晋灭亡,意志消沉的王景崇又看到了希望,他重金贿赂契丹将领高牟翰,让他帮忙在萧翰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
萧翰撤退前,匆匆拥立了李从益。李从益伪朝廷当然是萧翰的傀儡,于是就按萧翰的最高指示,提拔了王景崇,竟然给了他“宣徽使”、“监左藏”的高职。反正也是“伪”的,而且仓早就被契丹人搬空了,监不监的也无所谓了。
刘知远太原起兵,王景崇非常明智地选择了站队刘知远,并利用职权(监左藏)之变,监守自盗,盗用国,把金银财宝全部献给刘知远,帮刘知远解决了眉之急。
刘知远非常感激识时务的王景崇,于是封他为右金吾卫大将军……
王景崇都快哭了。
王景崇的“才华”不被刘知远看好,尽管王景崇竭力卖弄,刘知远仍不为所动。
刘知远从称帝到驾崩,仅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战争,即平定魏州杜重威之战。而在这一战中,王景崇连随军出征的机会都没争取到,只能眼巴巴瞅着别人到前线建功立业、升官发财。
王景崇壮着胆子舍命一搏,再次毛遂自荐,主动跑到前线,“为高祖(刘知远)画攻战之策,甚有辩”,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分析地头头是道,果然就打动了刘知远,于是“高祖乃奇其材”,终于开始重视这位人才,思量着找一个合适的契机,正式给他一个历练和证明自己的机会。
机会很快就来了,长安赵匡赞、凤翔侯益里通外国,勾结后蜀谋乱,又先后向后汉表示悬崖勒马,请求回归中原。
于是,病重的刘知远就把王景崇派到西面,以帮助回鹘打击党项、恢复贡路为由,震慑西陲,并且密许“便宜行事”的旨意。
王景崇终于迎来了人生的二次巅峰,来到帝国西部,接管、安抚了长安,并果断出击,以少胜多,打退后蜀侵略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
镇抚关西,凭借这个丰功伟绩,王景崇应该会升官加爵,迎来命运的转折。
转折来了,方向错了。
刘知远驾崩,刘承祐即位。刘承祐听信侯益的谗言,猜忌王景崇。
王景崇算计了大半辈子,经历了太多的起伏,此时的他失落至极,万念俱灰,于是铤而走险,愤然叛乱,也步了侯益的后尘,向后蜀称臣求援,反叛中央,活成了他最讨厌的模样。
如今,后蜀援兵又被打退,自己被围在凤翔,前途一片黯淡。思前想后,王景崇痛心疾首,他怨天怨地怨社会,然而他最痛恨的,就是侯益。要不是你小子里通外国在先、诬陷忠良在后,我王景崇哪儿会沦落到这般地步?
前凤翔节度使侯益去汴州觐见,他的家眷还留在凤翔。于是,王景崇一声令下,将侯益全族屠杀。侯益全家老小共计0人惨遭杀害。
侯益的儿子侯仁矩恰巧在外地出差,侥幸躲过一劫;侯仁矩的儿子侯延广,当时还是个怀中吃奶的婴儿,他的奶妈刘氏来了个“狸猫换太子”,用自己的亲生儿子冒名顶替侯延广,送去处斩,然后抱着侯延广逃亡,一路之上沿街乞讨,要饭要到汴州,把侯延广安全送到侯益家。
将仇人满门抄斩之后,王景崇派儿子王德让到去成都觐见孟昶,留在后蜀当人质,请求后蜀出兵援助;长安赵思绾也把儿子赵怀乂送到成都当人质,请求后蜀出兵。
后蜀孟昶派兴元府山南西道节度使安思谦率军出大散关,救援凤翔。
后蜀宰相毋昭裔上疏切谏,说昔日后唐李存勖好大喜功,出兵伐蜀,当时的前蜀王宗衍血气方刚,北上秦州,与之硬刚,满朝武皆以为不可,王宗衍偏偏一意孤行,最终结果呢?两位皇帝均亡国丧命,这难道不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