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两个月前,石重贵站在汴州皇宫内,意气风发,向天下人民庄重宣示:“先取瀛、莫,安定关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气吞山河,壮志凌云。
然而仅仅过了两个月,站在同一个位置给武百官训话的,就是大辽国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巨大的反差实在令人唏嘘。
公元9年正月初一,在中原人最神圣的禁地——汴州皇宫崇元殿,一位异族首领接受武百官的朝贺。
耶律德光迎来了他的人生巅峰。他高高在上,欣赏着匍匐在地争表忠心的百官,缓缓抬起手臂,“众爱卿平身!”
“谢万岁!”
耶律德光在契丹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他的光芒令灭掉渤海国的父亲耶律阿保机都略显逊色,各是在古往今来的历代游牧民族领袖中独占鳌头。
他豪情万丈,却又有种纠结难以言表。那就是如何处理手中的权力,或者如何平衡国内的权力。
他南下的原因就是要摆脱母亲述律太后的控制,现在,他做到了一半。建立了不世之功,树立了至高无上的权威,为契丹开疆拓土,打下了一片土地面积与契丹不相上下但综合实力远超契丹本土的国土。接下来呢?
按照耶律德光的最初设想,他这次来了就不打算走了,自己要在中原汉地重新登基称帝,成为中原人的天子,如此一来,他就彻底摆脱了述律太后的控制。
于是,早在进入汴州之前,耶律德光就秘密地进行布局,为统治中原做准备。
1,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是耶律德光始终秉承的信条。耶律德光终其一生,都没有真正信任过汉人,无论是臣还是武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于不同的目的,耶律德光也曾表示自己信任汉人,委以重任,加官进爵、全国点名表扬、号召全国人民向某某某同志学习,但这仅仅是一种姿态。
例如他的大谋士张砺。张砺在后唐时期为翰林学士,“河东战争”时,李从珂命他当赵德钧的谋士,讨伐石敬瑭,后随赵德钧的投降而成为契丹俘虏。
在契丹人审讯俘虏时,张砺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给契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耶律德光亲自面试,发现这是一位有化、有气节的正人君子,于是深加重用。在当时,就有人把耶律德光比作耶律阿保机,把张砺比作韩延徽。
可是不久之后,张砺真的致敬了韩延徽,趁契丹军队看管不严,偷偷逃跑,只不过运气不如韩延徽,半路被巡逻骑兵抓获。
当张砺被押到耶律德光面前时,耶律德光没有半点生气的意思,反而非常关切地询问他离开的原因。
张砺回答说自己水土不服,住不惯北人的帐篷,吃不惯北人的食物,所以才想回中原。
耶律德光当面做出自我检讨,向张砺赔礼道歉,并勒令主管负责人高彦英滚过来,当面斥责道:“我经常对你说,我好不容易才得到这位天赐之才的辅佐,让你给他特殊的关照,你是怎么搞的?”当场就把高彦英打了一顿,向张砺谢罪。
张砺感动地无以复加,从此之后竭忠尽智地辅佐耶律德光,积极地出谋划策,很快被提拔为大辽国的翰林承旨兼吏部尚,进入核心权力圈。
然而耶律德光的礼贤下士也罢,从善如流也罢,都只是他政治斗争中的手段而已。比如张砺这类人,他们有化有智谋,却没有根基、没有背景,与契丹勋贵们没有任何交集,所以这些汉人官无所顾忌,敢于直谏。也因此很容易被耶律德光当枪使,用来对付以述律太后为首的根深蒂固的契丹勋贵阶层。
重用汉人官、汉人降将,都是这个道理。所以在晋辽大战时,逼迫述律太后断腕的赵思温之子赵延照,就被任命为先锋大将。
灭晋过程中,张砺建议耶律德光做好政治宣传工作,做好形象公关,不要对中原人烧杀抢掠,要摆出一副宽仁爱民的姿态,以争取民心。这条建议相当合理,却被耶律德光拒绝。因为耶律德光不用再伪装了。
在入汴之后,他极力劝阻耶律德光的一些错误做法,同样遭到拒绝,而他自己最终也因这些话而丧命,后将提及。
杜重威投降后,二十万降兵降将就成了耶律德光的心腹大患。他首先收缴了降兵们的所有武器铠甲、战马,全部运回契丹,而让他们赤手空拳地跟随大军南下。
当走到黄河岸边时,耶律德光制定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大屠杀计划,他计划让契丹铁骑三面驱赶,把这二十万人全部赶进黄河淹死。
张砺苦苦劝阻,说除了这二十万精锐之外,全国各地均散落着不少地方军队,如果他们听到契丹杀降的消息,肯定会拼死抵抗,如此一来,契丹根本无法在中原立足,请妥善安置他们,为天下军民做个示范,收买人心。
耶律德光这才打消了大屠杀的念头,命杜重威率领他们驻扎在陈桥,为了防止他们哗变,还特意让杜重威穿着龙袍安抚手下将士,说等耶律德光把汴州局势稳定住之后,就让杜重威当你们的皇帝。
然而耶律德光把他们的粮草物资全部运走,不给他们饮食供应,又逢大雪,降兵们饥寒交迫,偎依在一起,哭泣流泪,开始怨恨杜重威。每当杜重威巡营安抚,士兵们都会在他背后戳脊梁骨,躲在暗处咒骂。
耶律德光也始终对这帮人不放心,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应该全部屠杀,永除后患。
这时候,有一人跳出来,为降兵们求情,这人正是赵延寿。
赵延寿阴阳怪气地问耶律德光,“陛下躬冒矢石,夺取天下,难道想把江山社稷拱手让给别人吗?”
耶律德光浑身一个激灵,“我动员全国兵力,奋力南征,头不脱盔、衣不解甲,已经有五年之久,好不容易打下一片江山,凭什么让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