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秘籍小说网>历史军事>五代十国往事之一> 第449章 安重诲的末日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9章 安重诲的末日5

李嗣源把安重诲的生杀大权交给了翟光邺,告诉他,如果发现安重诲真有不轨的企图,就杀之。

翟光邺,是郓州人士,国籍是后梁,而且是根红苗正的烈士子弟。他的父亲翟景珂是后梁的一位连排级小军官,负责驻守定远驿。翟景珂倜傥又胆气,尽忠职守,坚守阵地,打退了河东集团的一次次进攻,坚持了一年多,最终光荣牺牲,为国捐躯。

翟景珂英勇无畏、誓死不屈的精神感动了敌人——李嗣源,当时,翟光邺年仅十岁,聪明伶俐,李嗣源就将其带在身边,悉心教导,并给他赐字“定远”,以纪念他英雄父亲捐躯的定远驿。

翟光邺聪慧机警,沉默寡言,行事谨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方面,从来没有犯过任何错误,深得李嗣源器重,而他“三无产品”的出身也使得他深受李嗣源的信任,故而屡屡提拔,委以重任。

李嗣源登基后,任命翟光邺为皇城使。

李嗣源信任并重用他,所以他也曾是安重诲的打压排挤目标。翟光邺表面上逆来顺受,不敢反抗,但心里早就恨透了安重诲。如今,李嗣源把安重诲的生杀大权交给了他。

翟光邺表面上不动声色,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河中。不用调查,直接给我杀!

翟光邺会同李从璋,率领大军包围了安重诲的宅院。

李从璋独自进院,见到安重诲后,立即跪地磕头,大礼参拜,“参见太师。”

安重诲大惊,急忙从台阶上跑下来,“太傅(李从璋的散官是检校太傅)过礼,真是折煞我也!”说着也撩起袍袖,向李从璋下跪,磕头回礼。

就在这时,李从璋已经从袖子里偷偷取出了五代时期最著名的暗器——铁锤,趁安重诲磕头之际,照着安重诲的后脑勺猛击,一击爆头。

安重诲的妻子张氏在台阶上目睹了一切,她飞奔过来,扑在安重诲身上,大叫:“令公死也不迟,太傅何必这么着急?”

李从璋抡起铁锤又是一击,将张氏爆头。

安重诲夫妇倒毙当场,血流满地。

李从璋将夫妇二人剥去衣服,裸体曝尸。第二天,在幕僚的再三恳请下,李从璋才同意用衣服遮盖尸体。

李从璋随后抄了安重诲的家,发现安重诲的私人财产不过才数千贯。数千贯,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当然是天数字,但对于当时的高官——特别是像安重诲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这个数目简直不要太寒酸,大大滴清官!

安重诲夫妇死了,两个儿子也被赐死。李嗣源下令,“安重诲一案,只杀此四人,余皆不问。”

主流史学家对安重诲的评价并不高,基本是说他刚愎自用、德不配位、志大才疏、气量狭小,最后惨死也是咎由自取。虽然他忠君爱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但枉顾客观事实,望山跑死马。

当然也存在闪光点,但总体来说,还是过失大于功劳。李存勖时期的郭崇韬都能甩他十八条街。

其实他完全有成为魏征的潜质。

李嗣源登基之初,夏州节度使李仁福进献了一只白鹰,安重诲果断拒收,并以李存勖败亡的惨痛教训训斥使者,“庄宗皇帝就是因迷恋打猎,才身死国灭的,现在新主登基,还送这个!”第二天,李嗣源知道后,公开表扬了安重诲,回头却私下让人去追赶夏州使节,秘密地把白鹰要回来,几天后偷偷拿着它去近郊打猎,还谨慎地对随从人员嘱咐道:“管住嘴,千万别让安重诲知道啊!”

像不像背着家长偷偷溜去网吧的小学生?

略有争议的地方,就是安重诲对待李从珂的态度。安重诲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地要弄死李从珂,最终也是因此被反杀。他干嘛如此憎恨李从珂,难道真是因为很多年前在酒桌上被打了一拳?

按照正史的记载,安重诲苦口婆心地告诉李嗣源,说李从珂日后必反。李嗣源死后,李从珂也真的谋反成功,坐上了皇帝宝座。

据说安重诲在死前,曾公开表达过自己这辈子的最大遗憾,“我固当死,恨不能与国家除去潞王!”

然而我们不能以上帝视角复盘,先射箭,再画靶。安重诲怎知李从珂必反?看到了他脑后的反骨,还是因他“养子”的身份?

李嗣源“谋反”前,郭崇韬也曾怂恿李存勖杀死李嗣源,理由也是李嗣源日后必反。

是预言家,还是推动者、催化剂,这就见仁见智了。

安重诲虽然曾经权倾朝野,名震天下,可以说论影响力的话,安重诲已经超越了后梁初期的王重师、李存勖时期的郭崇韬。但安重诲的死却没有引起动荡不安,相反,后唐的核心权力圈更加和谐了,后唐的外部环境也因此稳固了。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这是对安重诲的最大嘲讽了。

安重诲死了,吴越国重新回到后唐怀抱,因为之前的断交是安重诲矫诏;

安重诲死了,两川战争结束了,因为发动战争是安重诲“矫诏”;

安重诲死了,一切都好了起来,因为一切错误都是安重诲制造的……

两川战争以朝廷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没能成功削藩,反而丢掉了阆州保宁军、遂州武信军、黔州武泰军、夔州宁江军、山南东道等土地……使两川的实力范围扩大了一倍,几乎回到了前蜀的版图。

朝廷祭出安重诲,向两川纳了投名状,让西川进奏官苏愿、东川进奏官刘澄,各回本镇,作为和平联络使。

孟知祥得知了自己在洛阳的亲属全都安然无恙,非常高兴,而且战略目标已经达成,也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消化既得利益方面了。于是就派使者出访东川,约着董璋一起上疏谢恩,为两川战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董璋鼻子都快气歪了,“谢恩?你孟知祥可以谢恩,我董璋谢的哪门子恩?你孟知祥全家秋毫无犯,而我已经被灭族了!”

随后,两川关系瞬间降至冰点,从患难好基友恢复了往日的剑拔弩张。

董璋的儿子董光业被杀全族,孟知祥不是不知道,更不是被李嗣源的和解诏冲昏了头脑。

孟知祥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