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景宗死后不到两年萧太后就基本摆平了国内的隐患,两个顾命大臣任其驱策,就连高粱河撵不上驴车的耶律休哥也公开表达了对萧太后的支持,此时辽国上下可称君臣一心。
而且即便是再退一步来讲,萧太后即便真和韩德让有着不正当关系,以契丹风俗来看压根不算事儿,更别说骂声一片了。
反观北宋这边呢,飙完驴车之后赵光义绝口不提御驾亲征之事,而是改行指挥了,在出征之前就制定了三路大军北伐的构想,并事无巨细将每一路大军要做的事情规划的明明白白。
简单来说就是兵分三路,以南北走向的太行山为界,东路大军在河北平原吸引辽军主力,中路军攻占太行山隘,然后跟西路军合力先荡平太行山西面,然后再支援东路大军。
事实上以如今的眼光来看,这个战略有着很大的拍脑袋成分,因为北宋北伐的根本目的永远只能是东面的幽州。
太行山里面不管是输还是赢,都不影响河北平原上辽军仗着骑兵优势追着宋军打。
结果就是西路和中路大军一路赢赢赢,东路大军一路输输输,辽军把河北平原的宋军扫荡完毕,西中两路缺乏战略支撑点拿下来也守不住,最终只能溃败。
而东路大军的溃败也不仅仅是骑兵差距的问题,还有赵光义的骚操作。
东路领军的曹彬是赵大的旧将,在赵二时期备受猜忌。
雍熙北伐前,镇州的都监诬陷曹彬收买人心,赵二干脆且直接的罢去了曹彬枢密使之职。
一个月后镇州都监获罪,曹彬冤情得解,但赵二也依然没有给曹彬恢复枢密使之职。
结果就是东路大军眼看中西路频频得手,没有枢密使职位的曹彬职低位高无法弹压手下被迫出兵,结果被辽军彻底打烂掉。
事实上根据《太宗实录》的前后记载来看,东路军无论是出兵还是撤退都是出自赵光义命令,曹彬事实上已经被赵二亲手架空。
结果等到兵败之后,赵二将责任直接扣到了曹彬头上,称此战败由是“奈何将帅不尊成算”。
这手操作不得不说让主想起了一个曾空投手令指挥战场的运输大队长。
另外,根据如今学者的归纳总结,雍熙北伐失利后宋太宗采取了全面收缩的战略,不仅停止了北伐的谋划,对西南方向的经略也一起收手。
外继无力的情况下弭兵论被逐渐采用,武将彻底失去话语权,重轻武的格局由此彻底形成,也是北宋积弱之始。
宋仁宗时,臣尹洙用一段话概述了当时以轻武的状况: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千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武将即便是领兵复汉唐旧土太庙献捷,荣耀依旧不如东华门外唱名的状元郎,这便是弱宋。】
弱宋!
前面的种种事情都只是让赵匡胤或愤或哀,但这简单两字便让他身体晃了一下。
这一刻他简直想要冲进光幕去大吼一番:
开疆方能立国,疆土不开则国不存,状元登第又有何用?
但可惜这只能是一番空想,事实便是从他的角度亦也明白,武将衰弱至此,那想要为国辟土者必难上加难。
要么变法以图自救,要么便是等那金兵一到,看着天街踏尽状元骨。
“你本虾鳝,心无勇武,平白丧了吾兵将粮财也。”
听着兄长的一声哀叹,赵光义张了张嘴想要解释一下但又觉得无从说起。
他不想承认那一战破胆二战无担当的宋太宗是自己。
但心里有个声音告诉他,他赵匡义能做出来这些事简直再正常不过。
不然他大可在后周时便入军伍去兄长身边作帮衬,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待在安全的汴梁城。
上战场这件事,非不能实不愿也。
但即便如此,嘴上还是不愿认输:
“既如此,兄长能使臣弟的不遂愿,当高兴才是。”
赵匡胤抬了抬眼角,盯着自己弟弟若有所思道:
“我若是在此将你一拳打死,你说那光幕里的后辈是否会知晓?彼端史是否有变?”
赵光义大骇,眼见兄长捏着拳头的架势几乎是连滚带爬的逃开,所有的急智几乎在此时立马用上:
“兄长看那唐太宗亦同观光幕,而唐末之乱世并无有变化。”
“兄长更是与我说过,那刘备得光幕之利已得关中矣,然三国志之记载岂有变邪?”
“由此鉴之,杀弟于事无补也。”
这番话有理有据,赵匡胤也被说服了,于是最终也放下拳头展颜笑道:
“俺只是戏言,好弟弟何必当真?”
官家既如此说,赵光义也只能小心翼翼踱了回来。
眼见兄长真的不再计较,便也努力找话道:
“也是弟未曾想,这契丹皇后竟这般不俗也。”
“且以我华夏习俗度其蛮夷之俗,最终竟不豫也。”
赵匡胤摇摇头淡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