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收其精兵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两次“杯酒释兵权”,前有过详细介绍,不再赘述。
1,尽收天下精兵
960年5月,赵匡胤下诏,殿前司和侍卫司要对禁军进行严格筛选,将骁勇者升为上军,由此打造了一支精锐中的精锐;地方郡县则要把地方军队分批送到京师,名义上是换防填补禁军的空缺,实际则是将地方部队中的精锐力量留在中央,而把老弱病残孕打发回地方。京师当然无法供养一支数量如此庞大的军队,所以赵匡胤让地方军队回到地方训练,等练成之后再送回京师。
于是史籍记载,“犷悍之士皆隶禁籍矣”,天下骁勇全部被吸收进中央禁军序列了。
随后,赵匡胤又设置了“更戍法”,也就是中央禁军进驻地方,地方军队互相换防。其实唐朝时候就已经有这种操作了,这不算赵匡胤的原创,而是一种改进,比如增加换防的人数、调整换防的频率和地点等。这样一来,地方藩镇就失去了所谓的“嫡系部队”,地方军队不再是藩镇军阀的私人武装。
一年后的961年5月,赵匡胤再次下诏对禁军和地方军队进行精挑细选,筛选精锐部队,裁汰老弱病残。
到了962年11月,赵匡胤在西郊举行了一次阅兵,望着无边无际兵强马壮的军队,赵匡胤难掩心中喜悦,无比欣慰地对左右说道:“自后晋以来,禁军数量始终维持在十万以上,然而他们却都是滥竽充数,真正能用的寥寥无几。朕一个一个地筛选,尽去老弱病残,取其精华,又加以严格训练,现在他们是天下最强精锐了!”
2,禁牙兵
乾德四年月,赵匡胤下诏,“禁将帅取军中精卒为牙兵”。本开头就介绍了唐朝以来的牙兵制度,最为着名的就是徐州牙兵,他们是五代乱局的暖场演员。牙兵,亦作“衙兵”,简单来说就是地方藩镇的私人武装。赵匡胤在收天下精兵的同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打压了藩镇将帅们的私人武装势力,使得中央与地方的军事实力进一步拉开距离。
只许天子置禁军,不准藩镇蓄牙兵。
3,禁“弓手”
前提到,为了把权力从藩镇转移到地方,赵匡胤设置了县尉和“弓手”。
县一级的行政单位设“弓手”,是地方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付“群盗”——大规模有组织犯罪集团,对于一般的巡捕来说是超纲了,而动用正规军队的话又有些大材小用且手续繁琐。所以武力值高于警察、低于正规军的“弓手”也就应运而生了,简单说,“弓手”非常像我们的武警。
968年11月,赵匡胤下诏削减诸县“弓手”,理由是现在朗朗乾坤,黑恶势力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
诏明确规定,如果县令、县尉胆敢保留“弓手”编制的,一律从严从重论罪。
地方正规军要削减,藩镇牙兵要裁撤,连警察力量也要削弱,赵匡胤对于地方军事实力的削减可谓是全方位立体化360度无死角。
总之,天下精锐在朝廷。
,禁军“套娃化”
天下精锐尽在禁军,地方藩镇再也没有与中央相抗衡的实力,那么禁军造反怎么办?赵匡胤就是从禁军中走出来的天子,他当然对此异常警觉,对于禁军的改革当然刻不容缓。
赵匡胤对禁军改革的思路也比较简单和清晰,简单说,就是不断地将其“套娃化”。
首先是将左右互搏改为三足鼎立。原先禁军是两大系统双卡双待——侍卫司和殿前司,赵匡胤将侍卫司拆分为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与殿前司合称为“三衙”或“三司”。在“三衙”的统帅之下,又设“四卫”,其下又设“四厢”,权力被层层分割、层层限制。
其次是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赵匡胤将调兵权归还给枢密院,上述“三衙”、“四卫”等只有统兵权。一句话,调动军队的不能指挥军队,而指挥军队的不能调动军队。
这一招组合拳下来,武将们的手脚被大大束缚。纵观两宋三百年,再也没有地方武将或禁军将领造反的事情发生。
也有人认为,正是赵匡胤的改革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削弱成了战五渣,所以才导致了宋朝的灭亡,继而对赵匡胤的兵制改革嗤之以鼻。
这绝对是严重的误解,是对历史的认识不足而产生的误解,其实大宋军队的战斗力很强大。
首先,大宋朝存续319年,历18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之一。有学者认为应该把“之一”去掉,宋朝就是最长的,因为评判标准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溥仪退位,所以先去掉了800年的周朝,而06年的两汉中间被王莽割裂了15年,东、西汉应该被视作两个朝代。
求同存异,即便算上周朝、汉朝,大宋也无可争议地稳居第三位,比有着“盛唐”美誉的唐朝还要长。
如果大宋真的是战五渣,它如何顽强地活了三百多年?
其次,残酷的中原大区匹配机制。区别于通辽宇宙非洲大区优秀的匹配机制,宋朝从始至终都混迹于高端局,陪伴他的对手依次是契丹人的辽、党项人的西夏、女真人的金,还有恐怖的蒙古铁骑。
契丹是草原霸主,盛极一时的大帝国,今天的中亚、西亚、阿拉伯地区均有向辽国进贡的记载,就更别提半岛上的棒子先人了。今日俄语中“中国”的发音还类似于“契丹”,连战斗民族的毛熊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足见当年契丹人的凶猛实力;
党项人的西夏,一个非常神秘的古老政权,说它神秘,主要是因为它很不幸地被蒙古人亡国灭种,蒙古人对其进行了系统性化灭绝,试图抹去他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据。想一想,蒙古人为何如此痛恨他们?西夏显然也是硬核狠人,让蒙古人吃够了苦头;
女真人在本中基本没有大显神威的机会了,但我们对其战斗力应该有所耳闻,比如与岳飞对线的完颜宗弼,再比如他们的后裔在明末再次入主中原,改国号为“清”;
蒙古铁骑就更无需多言了,横扫亚欧大陆,大宋最终就是被蒙古人所灭,但是败在天下第一剑客的剑下并不丢人,再说了,大宋还在钓鱼城战役中击毙蒙哥汗,蒙哥汗是蒙古帝国唯一在战争中被击毙的皇帝。
熬死辽、金、西夏,临死前还把蒙古帝国的皇帝干死了。想想李云龙语录吧,“就算阎王爷来了,我也得搂他几根胡子下来。”
这就是宋朝军队的战斗力。
最后,为什么宋朝还是给人留下了“弱宋”的刻板印象呢?
除了它的对手实在太强,还跟艺作品有很大关系。比如、等作品,为了凸显主角的英雄形象、营造悲壮的氛围,从而夸大了辽、金等敌人的战斗力,再比如,为了体现梁山108条好汉的智勇双全,大宋官军也总被拥有主角光环的好汉们按在地板上摩擦。即便是在金庸先生的武侠中,为了表现主角们超凡的武功绝学,宋、辽、金等正规军也全成了路人甲,抬手之间就被放倒一片。而根据武侠改编的电视剧、电影,更是将大宋军队演成了背景墙,除了战五渣就是天然呆。
缺乏对正史的了解,自幼饱受和武侠洗脑的我们,对大宋军队有着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此不做展开,总之,记住大宋军队战斗力很强,甚至跟鼎盛时期的唐朝军队有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