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后,实行了分封制。
所谓分封制,就是天子将土地分给王室子弟、功臣等,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诸侯国无条件要服从天子,帮助天子镇守土地,交纳贡赋。
这在交通落后的古代,确实是个很好的办法,为天子分担了统治压力。
周武王一共分封了1个诸侯国。
为什么要分封这么多诸侯国呢?
一是,诸侯国越多,代表势力越小,就越难对抗中央;
二是,诸侯国越多,说明地盘越小,就越方便管理。
这些分封的诸侯国之中,除了血缘关系和功臣的分封能够成为大国,其余的分封,都是小国。
其中,他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然后在殷的周边,设邶、墉、卫三国,封给霍叔、管叔、蔡叔,让他们监视武庚。
此举不过想明告天下,灭纣是吊民伐罪,并无灭殷绝祀之意,以安抚东方的殷人,分封的邶、墉、卫三国,起监督作用,所以,这三个国家,始终成为不了大国。
周武王又把焦、祝、蓟、陈、杞这些封国,封给有功德于民的古代帝王的后裔,比如五帝的后代,以表示周天子对五帝的敬崇,用来收买民心。
这些国家,也注定成为不了大国。
能够成为大国的,是他血缘关系和功臣的分封。
真正的大国,只有四个,那就是晋、楚、齐、秦。
这个晋国,是周武王儿子叔虞的封地。
这个叔虞,就是姜太公女儿生的儿子,这样的身份,当然是封最大的土地了。
晋国,也就成为诸侯国里最大国土的诸侯国。
楚国,是功臣关系受封。
鬻熊是芈姓部落酋长,他率部追随周王,被封为火师。之后,他的儿子熊丽、熊狂仍事周、武王。不过,还没有封侯。
到了第三代熊绎时,周成王“举、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
这时候,才有了楚国。
齐国则是姜太公的封地。
姜太公作为功臣,又是周武王的岳父,封地自然就大了。同时,位置极好,靠近海边,煮盐垦田,富得流油。
秦国的分封是比较晚的。
周孝王六年(公元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治都于秦邑,号曰“秦嬴”。
谁也没想到,没有占有地理优势,同时又面临犬戎威胁的秦国,后来竟然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不过,早期的诸侯国,在周天子那里,都不成气候,也构不成威胁,史对于早期的诸侯国记载,也比较简略,往往就是一个君主的名字而已。
所以,我们的重点,还是讲西周的统治。
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后,第二年就病重了。
他弥留之际,担心自己的儿子姬诵年纪尚幼,不足以担起管理天下的重任,便把辅政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了姬旦,也就是周公。
姬诵,也就是周成王。
此时的周天下,还是存在许多隐患的,其中最大的隐患就是立足未稳,诸侯要叛乱。
当然,其中最有可能叛乱的,就是商帝辛的儿子武庚。
因为他时刻想着恢复商朝的统治。
周武王一死,姬诵这个小天子继位,权力掌握在周公的手里,这就给他找到了借口了。
他联合了监督他的管叔和蔡叔、霍叔,以及臣服商朝的一些小国,然后,一起作乱!
武庚以为他很有胜算,不然,他就不会作乱了。
他的第一个胜算是,天子幼小,没有能力;
第二个胜算是周公掌政,人心不服;
第三个胜算是,他是纣王之子,天下人心尚有商朝。
有这个三个胜算,再加上管叔和蔡叔、霍叔,以及其它诸侯国的势力,大有和周朝扳手腕的力量。
算盘每个人都会打,问题是,你的算盘要打得过人家才行。
按照当时形势,武庚根本没有能力对抗周朝。
因为,他的势力并不强大。
邶、墉、卫三国,都是小国;至于用户武庚的,徐、奄、薄姑、熊、盈等国,甚至不能说是诸侯国,而是部落而已。
就这些力量,并不足以对抗周朝。
周朝推翻商朝,可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武庚想凭他这一代人,就干掉周朝,实在是异想天开。
他除非联合得到当时最大的诸侯国-----齐国。
此时的姜太公虽然年老,但不糊涂,自然不会跟武庚作乱。
我们且来一一攻破他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