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4章 倾巢而来 (1 / 2)

在大明入援大军浩浩荡荡由京师进发时,在清国都城盛京,也在为锦州战事争论不休。

清国在大明的细作无孔不入,他们不断将情报传来,入援大军人数,兵种构成,沿途有哪些将领汇入,等等,不断汇入盛京。

清人对情报一向重视,情报收集也非常详尽,大明有哪些重要将领,哪些重要官员,倾向如何,能力如何,都有一一记录在案。

他们的情报传递,主要由天津,山东等地进入辽东半岛。

此时辽西一带,严防细作,又兵马云集,情报传递不易,由海道进发,再好不过。这些清人细作,也有大量的大明官将为他们作掩护,使得情报传递顺利。

王斗靖边军情报,更是各清人重点收集,关注对象。

在细作汇报中,王斗兵力约有一万五千人,其中骑兵八千(他们将二营的四千甲等军当作骑兵),还有庞大的车营及炮营,内中火炮数目不详,估计不会少于一百门。

入援各将对王斗的态度也有详尽分说。细作分析,与王斗同样汇合行军的总兵杨国柱,王朴,王廷臣,曹变蛟诸人,与王斗亲善,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王系集团人马。

特别大同总兵王朴,神机营前营副将符应崇,监军张若麒几人,细作描绘中,他们对王斗的态度:“彼皆以王贼马首是瞻,势若鹰犬狗腿尔。”

“王斗来了吗?”

整个盛京的人都在说着这样的话。

对王系集团人马的到来,清国上下,极为重视,皇太极连连召对各臣崇政殿。

崇祯十四年六月,在王斗汇合了王廷臣、曹变蛟兵马不久,皇太极也紧急将锦州前线的多尔衮、济尔哈朗诸人召回,询问前线之事。

在众臣恭维他锦州之略,大见功效,明国果然倾九边精锐而来。若围点打援成功,歼灭明军主力,此后天下任由大清驰骋时,皇太极只是摆摆手。

他脸有忧色。道:“明军浩大,特别宣大诸军仗王斗之势,兵势极壮,介时锦州之战,定有一场苦战。明国还好。我大清却输不起,输则有灭族之祸,如何应对,众卿一一道来。”

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久在前线,最知道锦州当地的情形。他们围困锦州时,蓟辽总督洪承畴,就组织了数次蓟辽援军往救,虽然暂时失利退却,观望宁远。但前线的清军,应付他们。也有些吃力。

现在更有七万雄军到来,还有威名远播的靖边军在,多尔衮与济尔哈朗都感觉压力极大。

二人都希望皇上尽快派出援军,总兵力最好不要少于十万,特别济尔哈朗更建议皇太极御驾亲征。

他说道:“我军盘据锦昌堡,乳峰山一带,前有明营,后有锦州之敌,此为腹背受敌之势。洪承畴几次往救,每每自南山向北开炮。祖大寿则从锦州城头向南开炮,我军前后被击,无地容身,然不扎营二处。又无围困之势。现明师倾国而来,前线大军,兵力不敷使用,形势非常凶险!此战关乎大清国运,奴才恳请皇上,御驾亲征。”

镶蓝旗主济尔哈朗。此时四十余岁,在清国素有处变不惊,有勇有谋,谨慎稳重之议,他都这样说,显然锦州之势,确实危急。

不过他要求皇上御驾亲征,还要求锦州兵力不得少于明军,在殿中各臣看来,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之嫌。

毕竟清国自崛起后,向来是以少胜多,一万兵力对阵明军三、五万是等闲,他要求前线总兵力不要少于十万,这是什么意思?

面对众人攻击非议,济尔哈朗耐心解释:“今时不同往日,明军战力不可小视。我大清兵围困锦州来,攻打锦州,松山,杏山各城不下百次,红夷炮狠打,挖掘地道,火药炸城,明军都死战不退。辽人守辽土,他们奋战之心,不会少于我大清勇士。现在十数万精锐到来,更有王斗在,岂可等闲视之?要知道输了,我大清就有亡国之忧,怎可轻慢小视?”

殿内各人都是沉默,连非议最响的豪格等人,都是闭口不言。

虽然清人围困锦州,并不真想攻下城堡,不过从崇德五年起,清人多次攻打松山诸堡,有时假打,有时真打,都可看出辽军与往年大不相同,洪承畴任蓟辽总督来,确实有自己的一套,现又有无数九边精锐到来……

面对济尔哈朗的请求,皇太极只是摆摆手:“朕知道了。”

他问道:“朕只想知道,若明军十数万援兵到来,我大清如何应对?”

多尔衮道:“只要皇上御驾亲征,盛威之下,明虏定然灰飞烟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