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正宗的血缘始祖是上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尧是黄帝的玄孙(世孙),帝喾k三儿子,尧兄弟一共五个,老大是姬挚,继承了父亲帝喾k首领之位,后面传给了尧;老二姬弃被人们尊称为后稷,是农神谷神,也是周朝和周姓的始祖;老四子契是商朝的始祖,商丘因他而得名;老五台玺是老二后稷的同母亲弟弟,后稷宠爱弟弟把周族的王位直接兄终弟及传给了台玺,台玺传给自己儿子,台玺儿子最后传回后稷的儿子。
尧的父亲帝喾姓姬本名叫姬俊,尧因为出生在伊侯国(今河北顺平县),后来迁徙到祁地(山西祁县)居住而姓了伊祁,本名叫放勋,合起来就是伊祁放勋,尧是他的谥号。尧在十三岁的时候,被封在陶地(山西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后来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并在后来即位后定都于唐(山西临汾市翼城县),因此被称为陶唐氏。
尧当政0年,期间早早就开始物色和考察继承人,将两个女儿嫁给舜,细致考察舜的为人,考察了20多年确认合格后,最终禅位给女婿舜,禅位后又过了28年去世。
【祁姓刘氏1世祖——刘源明】
尧的长子名源明,号丹朱(监明、源明、丹朱为三个人,是帝尧的三个儿子,不能混为一谈),在父亲眼里经验资历和能力还不够担任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所以尧经过充分考察后,将首领之位禅让给了女婿舜,舜即位后,将伊祁源明分封在刘(今河北唐县),自此伊祁源明及其后代以封国刘为氏,成为祁姓刘氏,刘源明成为祁姓刘氏的1世祖。
(监明才是祁姓刘氏一世祖,只因监明早逝无子不得立,源明长子留式承嗣监明!源明是祁姓留氏一世祖!)
【刘姓得姓始祖——刘累】
关于刘姓得姓始祖的描述,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着的《左氏春秋》(汉朝以后统称《左传》,距今2500多年);后来涉及姓氏起源的几本主要古籍史料延续了左传的说法,包括:唐朝林宝812年所着的《元和姓纂》(距今1200多年)、北宋欧阳修等人1060年合着的《新唐》(距今960多年)、南宋郑樵1161年成的《通志·氏族略》(距今860多年)。总结一下这几本中关于刘姓得姓始祖刘累的描述如下:
尧的长子刘源明被封在刘地(今河北唐县)成为祁姓刘氏1世祖,祁姓刘氏第18世子孙中有个孩子出生时,掌纹显示一个“累”字,因此起名为刘累,刘累长大后向善于驯龙的董姓豢hn龙氏学习驯龙本领后,受当时的夏朝君主孔甲委任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此处另一说是两条龙),雌雄各两条,孔甲因此赐氏给刘累称御龙氏。
驯养的过程中,其中一条雌性龙不小心死了,刘累就把死掉的龙做成美食进献给孔甲吃,孔甲不知是自己的龙肉,只是觉得味道不错很好吃,就让刘累后续再次进献同样的美食给他吃。刘累一看这情况,再继续下去怕是要露馅,一旦孔甲知道有龙被驯养而死,自己要遭受重罚恐怕性命不保,惶恐不已连夜拖家带口逃去了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避灾祸,后世子孙此后以刘为姓,刘累因此被尊为刘姓得姓始祖。
(刘累之前列祖列宗皆为留姓,秦之前朝代,留刘通假。秦汉时期亦无成熟刘字存在!)
【祁姓刘氏的核心分支——士姓刘氏】
话说祁姓刘氏第18世刘累在夏朝时,为夏朝君主孔甲养龙不小心养死一条,怕怪罪而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避祸,子孙后世以刘为姓。
商朝初期,商朝灭掉了位于如今河南滑县的彭姓豕shi韦氏小国,改封刘累的刘姓后人刘姓第21世的刘泳在此,成为刘姓豕韦氏。
商朝末期,这支刘姓的后人第0世的刘树鸿从豕韦被迁封至唐(今山西翼城县一带,也是先祖陶唐氏尧曾经的古唐国封地),成为刘姓唐氏。
公元前10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刘姓唐国成为周朝诸侯之一。
周武王姬发同父同母亲兄弟10个,老大伯邑考商朝时期被纣王所害,周武王是老二,周朝时期灭国而不绝祀,周武王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到商朝王畿地区管理商朝遗民,同时分封老三管叔姬鲜、老五蔡叔姬度和老八霍叔姬处到商朝王畿地区周围的三个诸侯国邶i、鄘ng、卫来监视武庚和商朝的遗民。周武王建立周朝3年后公元前103年去世,临终前将尚在襁褓中的姬诵也就是周成王,托付给自己最亲近和信任的老四周公姬旦辅佐,周公直接摄政代管国事,引起老三不满,老三、老五、老八,联合纣王儿子武庚以及东部几十个诸侯国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刘树鸿的刘姓唐国也参与其中。
周公姬旦自公元前102年起东征3年后平定叛乱,杀老三和武庚,流放老五,老八废为庶民,唐国被灭,周成王姬诵把自己的三弟姬虞(叔虞,古人名字常带家中排行,伯老大,仲老二,叔老三,季老幺最小)分封在唐国故地,史称唐叔虞。原来的刘姓唐国公族被迁封至周朝都城镐京附近的杜国(今陕西西安东南),便于周王室监督管理,爵位为伯,史称唐杜氏,刘姓杜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到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至81年),刘姓第50世杜国国君第任杜伯(杜伯是爵位,字平浓),外表和才华双双出众,在周朝中任大夫,周宣王有个叫女鸠的宠妃看上了,想跟他私通,被拒绝,怀恨在心,恶人先告状,周宣王信以为真,冤杀杜伯,杜伯的朋友左儒九次劝谏周宣王都无济于事,最终杜伯还是无辜被杀,左儒因没有帮到朋友而愧疚,也自杀而亡。杜伯临死前发毒誓以证清白:君王冤杀我,如果我死后没有知觉,那也就算了;但凡我死后还有知觉,不出三年,我一定会让君王知道后果。三年后,杜国有义士穿着红衣扮成杜伯冤魂的样子,在周宣王游猎的时候,射杀了周宣王。
这里关于杜伯之死,有几种说法,另一种与上述截然相反的说法是周宣王听说女子祸国,杀了大量女子,连女婴也不放过,杜伯劝谏失败被杀;还有第3种说法是,周宣王喜欢游猎,疏于政事,杜伯劝谏,惹得周宣王不开心,奸人趁机谗言挑拨,于是杜伯被杀,总之都是无辜冤死。
刘氏第51世,杜伯的儿子杜隰xi叔,因害怕连坐,逃往晋国,此时的晋国本质就是之前唐叔虞被封的唐国,在他儿子姬燮即位后将国号从唐改为晋,并且迁都太原一带。晋国封杜隰叔为士师,士师在春秋时期属于秋官司寇下面的执法官员,掌管禁令、狱讼、刑罚等事情。杜隰叔干脆以自己的新任官职为氏,改为士氏。到儿子士蒍时成为晋国的重臣,主持制订了晋国的刑法,到刘姓5世时,杜隰叔的曾孙士会被封范邑(今河南范县),史称范武子,后世子孙又以范为氏,自范武子开始,范氏长期世袭担任晋国上卿,与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一起组成晋国身份显赫的六卿家族。
综上所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59年,刘姓第56世士氏第6世范宣子范匄gài,在晋国迎见鲁国来的穆叔时,谈到何为不朽这个话题的时候,才有下面这番话: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译:从前我的祖先,在虞舜以前是陶唐氏(尧),在夏朝时是御龙氏(刘累),在商朝是豕韦氏(刘泳),在周朝是唐杜氏(刘树鸿),如今中原会盟由我范氏来主持,这是不是所谓的死而不朽?
只是后来刘姓士氏在晋国发展到第8代(刘姓第58世)范昭子士吉射的时候,在六卿争权中与中行氏一起落败,被迫离开晋国,逃往齐国。
公元前620年晋襄公去世,临终前遗言想把王位传给太子夷皋,但是夷皋还是个婴儿,晋国连续多年国君之争导致国家动荡,把持朝政的赵盾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君王太年幼,所以打算物色一个年长的君主,取代婴儿太子夷皋,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寄居在秦国的晋襄公之弟晋公子雍,另一个是寄居在陈国的晋公子乐,综合权衡之后觉得还是迎回公子雍更好,可以修复晋国和秦国的关系,而且今后晋国的霸业延续还可以得到秦国的支持。于是赵盾就安排士会去秦国迎回公子雍。
秦国秦康公很乐意护送在秦国长大的公子雍回去当晋国新国君,这样一个亲近秦国的国君是有利于秦国的,但是没想到赵盾后面却变卦了,因为太子夷皋的母亲穆嬴天天找晋国的满朝武,甚至跑到赵盾家里去哭诉太子有什么错,你们为什么要违背先王意愿?赵盾担心太子长大后怪罪于他,所以最后变卦了重新立太子夷皋为晋国新国君,也就是晋灵公。
结果就在秦国派军队护送公子雍回去晋国即位的路上,在令狐(山西临猗)遭遇了晋国的伏击,秦军惨败,公子雍乱军中被杀死,史称令狐之役,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赵盾背秦事件。士会本来被派来迎接公子雍回去即位的,结果发生这种变故只好跟着秦军返回秦国。此后年士会一直待在秦国,直到公元前61年,晋国觉得让士会待在秦国不利于晋国,设计通过魏寿馀诈降秦国,将士会蒙骗回晋国。
刘姓第55世,士会的次子士雃jiān留在秦国,改回刘姓,改姓后叫刘轼,这一支就是士姓刘氏,至此姓氏合一,这支刘姓支脉的后代中,出现了汉高祖刘邦,刘邦是刘姓第5世,刘轼第20世孙。正因为刘邦及其后长达00年的汉朝,才让刘姓开枝散叶逐渐发展壮大,至今成为人口排名第的大姓。这一支刘姓才是如今广大刘姓中最主流最正宗的一支。
(刘轼之时,刘姓依然为留或镏字。直至后裔留清,为避秦祸,改留为金,后改刘,所以从留清之始,方有刘氏!三姓共族于留清也,留清才是祁姓刘氏得姓第一人,非留累也)
最后对祁姓刘氏做个总结:
1血缘始祖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生于伊,迁于祁,封于陶,改封于唐,都于唐。
2祁姓刘氏1世祖刘源明,被舜帝封于刘(河北唐县),后世从此以刘为氏。
3刘姓得姓始祖刘累,刘氏第18世,御龙氏,逃到鲁县(河南鲁山县),后世以刘为姓
商朝初期,刘姓第21世刘泳(咏)被封在豕韦国(河南滑县),称为豕韦氏。
5商朝末期,刘姓第0世刘树鸿被改封在唐(山西临汾翼城县)。周朝初期,刘姓唐国叛乱被周成王所灭,迁封至杜(陕西西安东南),成为刘姓唐杜氏。
6周宣王时期,刘姓第50世第任杜伯杜平浓被冤杀,杜平浓之子杜隰叔逃亡晋国改为士氏,逐渐成为晋国六卿,在晋国传8代后争权失败逃往齐国。
刘姓第55世士氏第5世的士会次子士雃(刘轼)质押在秦国改回刘姓,刘姓氏合一。
8刘姓第5世暨刘轼第20世孙刘邦,建立汉朝,让刘姓开枝散叶,遍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