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兹涅佐夫设计局一直无时无刻的不在寻找降低nk—8系列发动机耗油率的办法,但nk—8系列从第一代已经发展到了nk—8—8,甚至连带后加力烧室的nk—1都搞出来了,却在巡航耗油率方面一直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否则兹涅佐夫设计局也就不会放弃已经被他们玩成了艺术、玩的出神入化的nk—8,转而去玩nk—、nk—56甚至nk—96这个涵道式桨扇发动机了。
“这样啊,”点点头,陈耕忽然问道:“nk—8的总增压比是多少?”
弗拉西耶维奇立刻道:“是10.8。”
“太低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美国人做的第一代涡轮风扇发动机:jt3d的总增压比也已经达到了16,nk—8立项的时候是50年代中后期,那个时候技术条件有限,10.8的总增压比是没办法,但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把总增压比提高一下应该没问题了吧?”望着弗拉西耶维奇,陈耕问道:“弗拉西耶维奇先生,您认为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能够把nk—8的总增压比提高到什么程度?”
弗拉西耶维奇沉吟了一小会儿,说道:“我觉得到13应该可以实现。”
“只能到13吗?”陈耕皱了下眉头,对这个结果有点不太满意。
“先生,决定总增压比的并不只是研发时的技术因素,除了技术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涵道比,nk—8的涵道比只有1多一点,想要提升涵道比很难,jt3d之所以能够做到16的总增压比,是因为jt3d的涵道比达到了1.,基本上,总增压比与涵道比的增加是呈正比例关系,在不增加涵道比的前提下,将总增压比提升到13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不过我不得不提醒您,就算是把总增压比提升到13,续航油耗也基本上不可能降低到0.68,我个人估计如果是按照欧美标准,能达到0.1就不错了。”
在10.8的总增压比的情况下,通过改进发动机的控制系统。精准控制发动机的转速和喷油量,nk—8—已经可以做到0.1的巡航耗油率,但将总增压比提升至13以后,巡航耗油率还是0.1?
没错,就是因为一个苏联标准,一个是欧美标准。
“明白了,”陈耕点点头:“但如果我们增加涵道比呢?”
“同步扩大涵道比?那就简单了,”弗拉西耶维奇立刻松了一口气:“那么请问您准备把涵道比扩大到什么程度?”
陈耕道:“1.,还是刚刚的那些要求,最少120k的最大推力,至少6000个小时的使用寿命,低于0.68的巡航油耗,兼顾军民两用;
第二个改进方案,是直接把涵道比做到3至,尽可能的提升发动机的整体寿命、改进易维护性,提升油耗经济性,在这个前提下,大家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时间方面没有特别的限制。”
弗拉西耶维奇和格里戈里耶维奇来那个工人整个的呆住了,良久,格里戈里耶维奇轻声说道:“1.……这就是一台标准的军用发动机啊。”
陈耕没有回答,而是望着格里戈里耶维奇和弗拉西耶维奇两人,问道:“这就是我们的要求,两位,能不能做到?”
格里戈里耶维奇和弗拉西耶维奇没有说话,作为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权威,在陈耕说到“1.”和“兼顾军民两用”这两个词之后,他们就知道,这台涵道比1.的、所谓“兼顾军民两用”的发动机,更多的还是军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涵道比1.02的nk—8不也主要是民用么?
因为美国jt3d发动机的涵道比也是1.,而大名鼎鼎的52战略轰炸机上面使用的tf—33发动机,其实就是jt3d的军用版,这个发动机兼顾了油耗经济性和军用需求,几乎可以认为是在两者之间实现了绝佳平衡的设计。
军用航空发动机并不会太过于追求大涵道比,不这么做的原因,在于较低的涵道比可以让飞机飞行在较高的飞行高度,毕竟高空的空气太稀薄,飞的太高,空气不够用。
不同于民用飞机,对于军用飞机来说升限、也就是最大飞行高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技术指标,民航飞机能够稳定的在海拔11000米的同温层飞行就可以了,再往上也没多大的用处,还平白的浪费宝贵的油,但对于军用飞机来说这个飞行高度还远远不够,52h的1000米的最大飞行高度能够让它规避掉相当数量的地空导弹的威胁——既然是军用了,油耗经济性啊、成本啊什么的也就不会被列为第一序列内被重点考虑的需求了。
运输机这一类遂行保障类任务的飞机,飞行高度低一点没问题,自然可以采用大涵道比的发动机,但轰炸机这类直接参与作战的飞机,为了保证飞行高度,就必须使用小涵道比的发动机了。
相比于这个1.涵道比的nk—8改进型,那个涵道比3到的第二改进方案反而是不算什么了。
正是因为明白了第一套方案可能被中国人用于军事,格里戈里耶维奇和弗拉西耶维奇才这么沉默。
“nk—8发动机会被用途我们国家的轰—6轰炸机,也就是你们的t16,”说到t16轰炸机,陈耕自嘲的笑了一下:“这一点,你们苏维埃政府知道,我们的中央政府也知道,至于这个改进型的nk—8,”陈耕两手一摊:“两位,你们应该清楚,对吧?”
清楚什么?
当然是清楚为什么参与这个项目就可以拿高薪,清楚为什么苏联会同意中国人出钱帮忙改进型。
清楚什么?
当然是清楚为什么参与这个项目就可以拿高薪,清楚为什么苏联会同意中国人出钱帮忙改进型。